第168章:真香的巨鳄们(4/7)
面那个要么投资额超过一百万美元,要么个人净资产超过210万美元。
共同基金就没有这种要求,公众可以10,20块小份额的买。
与私募基金不同。
在美国,共同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比较被动的。
一般就只跟踪一个指数,或者在指数上做些权重偏好,所谓指数增强。
像彼得·林奇那种在富达时掌管的主动型公募很少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
因为流动性好,低费率的优势,ETF快速兴起。
共同基金这块业务也大不如前。
美国这边的共同基金方面的监管与要求,比华夏那边还要严厉。
更重要的是,美国那些共同基金,它们严格来说才是这个国家经济上真正的压舱石。
在美国,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共同资金,数量超过十五个!
数千亿美元规模的共同基金,更是有三四十个。
美国有超过40%的家庭,手上持有各种投资的基金。
最有钱的那一小撮,他们玩的是私募。
但大部分的中产和过得去的家庭,他们投的是共同基金。
这种庞大的用户数量下。
再加上美国的共同基金已经有七十年历史。
七十多年的积累下,已经累积产生了大量规模庞大的共同基金。
这些大规模的共同基金,它们大部分的资金都在美股和美债之中流通。
有三分之一的美股,二分之一的美债,购买者都是这些共同基金。
这便是为什么美股或者美债彻底崩了的话。
美国基本也会崩了的原因。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中最有钱最中坚的40%家庭,投资和积蓄一下子全打了水漂。
这是什么概念?
正因如此,美国对共同基金管理的要求,比华夏还要严格。
这也是四大投行们这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往往很少涉及共同基金的原因。
监管太严格,收费又低,辛辛苦苦赚不了几个佣金。
他们有更快更赚钱的ETF或者私募,没心情去管理什么共同基金。
在美国,要组建一个私募基金。
速度可以很快,因为没什么监管。只要有人认购当股东,几天就可以组建一个。
而组建共同基金的话,其要求比华夏国内还要变态。
光是审核,差不多就要半年甚至一到两年时间。
但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