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农业发展(2/3)
道合的人一起做,这些养殖场也可以开到昌化以外去。”王佑安还让成思远帮他物色一大块地和几个养猪丶养鸡丶养鸭和种地的好手。
海南这个地方气候条件好,很多作物都能一年几熟,王佑安准备在这里把杂交技术搞出来,顺便提高一下农业技术。工业发展很多原料都来源于农产品,工业的劳动力也是农业生产上的剩余劳动力,要想工业健康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后世有一句经典的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三大产业必须协同发展。王佑安对农业发展的理解是提高耕种技术,改善农作物品种,提高地力。耕种技术提高一是耕种技术的规范化,根据试验田的试验数据,规范农业生产技术。二是传播农业发展技术,由于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文化,对农业技术都是代代相传,导致技术上参差不齐,如果有人专门指导就不一样了,甚至成立农业学校,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教授生产技术。四是提高耕种效率,改善生产工具,发展新型农具,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王佑安想弄个农学研究院,专门研究农作物耕种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收集试种新农作物。后世的苹果就是通过嫁接选种,才出现不同的品种,改善口味。玉米通过选种培育出抗风高产品种。更不提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十多亿人口。大明王朝灭亡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小冰河世纪恶劣的气候,关中连年大旱,国家财政乏力,无力救灾,引发流民,大明王朝虽然重视农业,但在农业物种研究上不重视,红薯和土豆已经传到中国却没有得朝廷重视,只在福建一带种植。当然也和朝廷用人有着密切联系,儒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专业人员进行打压,把发明创造当做异端,祥瑞,鄙视从事科技研究的人为奇淫技巧,没有科技进步的土壤,导致农业发展非常缓慢。
琼州人口太少严重制约昌化发展,人口增长势必导致粮食的缺口,发展粮食的生产是下步昌化的重点方向。农谚云: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粪是有机肥,是提高地力重要手段。在明王朝虽然耕地不少,但受地力限制只能进行间种,也就是种一年后就要间隔一年,不然第二年就基本没有什么收成,所以大明王朝有效耕地只有所有耕地的一半,粮食总产量可想而知。有机肥积累困难,最终还是靠化肥才行。想到化肥他就想到后世常见的氮肥、尿素、磷肥、钾肥。氮肥生产:氮肥的主要原料是氨气(Nh3)或尿素(h2)2)。生产氮肥通常需要使用煤炭、天然气或石油等作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得到氨气或尿素。磷肥生产:磷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