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什么叫买卖东西(2/4)
这一场雨,断断续续下了十来天,期间老楼家干脆就是满地的泥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会酸爽到什么程度。
听说后面临近冬季还会有一场持续时间更长的雨季?
一场雨季过后,村里面两座茅草屋倒塌,天幸的是储存粮食以及其它物品的房屋没出事。
这一天,楼令需要带人运一些东西到一座叫“蒲”的城池,去跟其他家族换取其它生活物资。
在离开前,楼令向村里人交代工作,几乎每一个事项都要重复好几遍。这个过程是楼令交代,再让被交代人的人重复,错了就重新交代,直至被交代的人完全记住。
秋收之后,楼令确认了一件事情,由于今年已经纳过赋的关系,老楼家并不用再向国君交税。
如果是当年没有得到征召,该交的税还是要交,老楼家就是将需要缴纳的粮食和布匹运到“蒲”城,做好登记又拿到凭单,算是完成了对国君的义务。
所谓凭单,其实就是有特殊符号的竹签。
老楼家的村子距离“蒲”并不是太远,从平面地图算应该是相隔五十公里,真的实际走起来却需要走七十公里左右。
平面地图是一回事,真走起来是另一回事,原因在于路线并非笔直。
现代的七十公里就是春秋时代的两百三十多里。
“幸好有足够的车辆,要不然……”
以前老楼家到“蒲”交易或是交税,一趟根本就运不完,需要来回运多少趟,看货物的多寡。
老智家留在老楼家的车架并不是战车款式,其实是用来运输东西的寻常马车。它由两匹马拉动,一个车体两个轮子,能够装载约四五百斤的货物。
不开任何玩笑的讲,原本老楼家也就六匹马,上一次出征不止将战车丢了,连带两匹马也没能带回家乡,简直就是损失惨重,村里剩下了四匹马同样套上了运输货物的车架。
楼令要前往“蒲”交易,带上了没有脱壳的三千斤的粟米和两千斤的大麦当样品,还有五十匹的麻布。
他们走了两天才抵达“蒲”的郊外,能够看到城墙时,没有亲眼所见的话,很难去形容看到后的心情。
这一座“蒲”的城墙一边长度约是六百米,宽度由于楼令所在方位的关系没有看到,自然是无法估算的。
它的城墙高度等楼令离得近了一估测,觉得应该是现代长度单位的六米左右;进城走城门洞用迈步的次数算,宽度约是接近四米。
刚才在进城时,楼令就发现汇集到“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