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循循善诱(2/6)
正如大家心中所想,此文章已经列为榜首无疑,其余的走个过程而已。
珠玉在前,后面这些考卷与之相比起来,都有些相形见拙,分数反而比前面的还要低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有才之士揣摩到了李二陛下出题的立意,但和杨帆的考卷比起来总是差了几分。
许多选出来的好文章,到了孔颖达几人合议时,也仅仅是看了一遍便扔在一旁。
阅卷完毕,孔颖达几人从中选了一些好的文章进行排名。
因为都是糊名制考卷,这些考卷要送到李二跟前才能拆封,以显示公平公正。
本来阅卷的时间是需要几天的,由于受到许章之案的影响。
李二陛下才让他们加快了进程,就是为了防止节外生枝。
孔颖达几人当然也理解李二陛下的难处,这两天也是尽心尽力,不敢马虎,这才把好的考卷磷选了出来。
事情接近的尾声,也算是放下了一桩心事,颜师古笑着道:“大家都累了两天,不如歇息一天,我们再把这些考卷送进宫中,大家以为如何?”
司马才章搖了摇头:“大家也知道陛下的考量,还是早日送进宫为好!”
“再说,大家也了解考生的心情,宜早不宜迟。”
其余阅卷官也出言赞同。
孔颖达思虑半响,拿起刚刚的文章做了一个记号,随后开始写起奏折。
对于杨帆的这篇文章,孔颖达还是很满意的。
作为一个纯粹的大儒,他绝不允许这样的有才华的人埋没。
虽然因为糊名的原因还不知道是杨帆的作品,但是不影响孔颖达对有才华考生的眷顾。
因为孔颖达知道,只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帝国才会更强大、更有力量,大唐的未来才更加光明。
要知道,人才是非常难得的。
若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朝廷掌握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与世家进行争斗,会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此文章有百分之八十、九十的可能应该是杨帆所作,但并不影响孔颖达对此文章的偏爱。
更何况,作为科举改革的先锋兵,杨帆可谓是四面受敌,处处受到世家的敌视。
虽然科举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对杨帆没有太多作用,但也是一份荣誉,也会让世家有所忌惮。
李二陛下一心想削弱世家门阀的力量,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则是最好的手段,而杨帆则是皇帝开荆斩棘的利刃。
若这份文章真是杨帆的,孔颖达给杨帆多加了一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