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浓墨重彩的一笔(1/3)
耿宝昌先生所说,姹紫“表面干涩无光”,可能只是目视的感觉。
因为就算见不到真品,只是由图片上看,姹紫也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由于一般瓷器爱好者,可接触到的成化器馆藏资料有限,应该还有许多有关差紫的例子,没有被列出。
但仍可以由上述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谓成化斗彩差紫,并非成化斗彩彩料中的一个独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种红彩--锗红料。
因颜料中配料比例,颜料颗粒度大小,低温烧制颜色釉时,炉温控制差异,极可能温度较高,产生的颜色突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颜色效果。
其并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仅存在于成化斗彩瓷器中。
当时孙先生认为,成化斗彩三秋杯传世的此一对,绝无仅有。
而恰恰是弯弯故宫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现,为我们揭开成化斗彩差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当然,不管怎么样,只要彷制出这种特殊的颜色,很多明清两代的精品瓷器,就全都可以彷制。
这些其实对于陈文哲来说,都无所谓,因为他能够看到历史真相。
所以,他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漂亮的姹紫,而不是差紫。
至于刚做出来的姹紫,不像是差紫,那就无所谓了,因为陈文哲不是做旧、临摹。
此时陈文哲要彷制,那么他就只要注意一下三秋杯其他的特征就可以了。
主要是造型特征,其实就是看造型。
但是,造型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庄重圆润。
什么叫庄重?这是一个形容“人”的词语,用到瓷器上,我们理解为它的造型简练、古朴,不复杂。
“圆润”这个词好像是形容美女的,用到瓷器上,我们理解为线条流畅,丰满而不拖泥带水。
综合这两点,理解成化瓷器的造型特点,即便是琢器,仍不失美学风格,这是明代瓷器从宣德以来,由豪放向灵秀变化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陈文哲猜测这和一个朝代的社会生活有关。
就好比“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南宋,一定会出现如梦似幻的越窑青瓷。
彷成化的器物,首看造型,那么其中就有一些典型器物。
器型是历史延革的结果,符合时代演变的过程。
成化瓷器,向上继承宣德瓷器、向下类同于弘治、正德。
主要的器型有:梅瓶、胆瓶、玉壶春瓶、大罐、扁罐、盖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