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简单的烧窑(2/3)
工作,还经历了他们的一部分生活。
这也是陈文哲,具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经验的原因。
通过这一次触类旁通,学到的知识不止是怎么烧,还有各种窑口的特点。
怎么烧,用什么烧,烧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学习。
以清代景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窑要四天时间,耗柴二十二吨。
这二十二吨,可不是随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须是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
虽然过去松树多,但烧一次也蛮费银子的。
虽然都是烧柴,但柴窑、槎窑和柴烧区别很大。
卵型窑窑膛面积八十平米,高两米多,窑內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匣钵浪费了。
但是匣钵在那个时期,却不得不用,因为木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烟尘灰烬,会熏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闭起来,不和烟尘接触,这就是匣钵的功用。
匣钵唐朝就普及了,还有专门烧匣钵的窑,叫匣窑。
匣钵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为保证强度,钵壁做的比较厚,大概两厘米。
通过陶教授发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遗址挖出的残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钵。
这种一个匣钵只放一个碗的烧法,叫单烧。
这种烧法的优点是,除了底足一圈无釉以外,通体有釉,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因为现代人不怕成本高。
还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土就是匣钵。
因为时间太久,已经烂了,但还能看出大概形状。
单烧的装窑方法很简单,就是许多装了碗的匣钵摞起来,上面做下面的盖,最上面的加个盖。
这种烧法的弱点是浪费空间,摞一米高的匣钵,大概只有二十个碗。
单烧成本高,一般都用于精细瓷器,比如官窑。
民间用的低档碗盘,就要降低烧窑成本,古代瓷工首先想到的是,许多碗共用一个匣钵,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窑内空间。
像我们平时收碗那样撂起来,然后再放到一个高匣钵里不就行了?
没那么简单,这里还有一个粘连的问题。
瓷器上的釉,在烧制过程中是完全熔融的,而且还有流动性,冷却后会粘住任何接触到的物体。
如果直接烧一撂有釉的碗,那么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但是瓷胎不会粘,我们现在用的瓷器,底部都有一块无釉的部分(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