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争水(2/3)
是隔绝的,谁家在乡下没有亲戚,在大街、茶馆大家都讨论了起来。
你说不信吧,报纸上都登了,还有县里三个书记的照片,你说相信吧,对自己的常识有所挑战。通和现在舆论氛围很自由,大家在茶馆互相辩论着。
下面各镇和各村也接到了收割公田的通知,镇上是有报纸送过来的,看了报纸后对这件事情很用心,县里的用意大家也是知道了。迅速召集各村开会,让各村组织人对公田开始收割,最好全村的人都参与。
县城边上2个镇的公田还没收割,这是给县里干部留的任务,用来锻炼队伍的。其他各地的公田都进入了收割状态,一个村也就几十亩地,收割快得很,不少人参与,很快产量就出来了。
直接挑战了大家的认知,毕竟还没有听说过哪里的小麦产量在200斤以上的,在排除所有条件后,大家知道了化肥的作用。
没有哪个农民不希望自己种的土地高产,一时间大家纷纷开始打听起了化肥,上次农会评比前十名,每个镇奖励了10吨化肥,当时大家还不知道是什么,现在一下子也知道了。
村里有在肥料厂做工的,大家就想办法委托人弄化肥,离化肥厂近的,不少村子直接跑过去买化肥。
工厂现在的化肥都在仓库,王致远已经打了招呼,一律不外卖,后期由县里统一分配。毕竟现在这个化肥还不够全县所有土地使用,有些土地使用化肥,产量也不一定有太大提升。
随着各村一个个数据报了上来,大家对公田产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最高产量一亩地有291斤,最低的有206斤,中位数在238斤,平均下来的产量在241斤,基本上是翻了一倍,成果喜人。
从经济账上面来说,一亩地60斤化肥,价值是3元钱,增产120斤小麦,价值是7.2元,会算账的农民都知道该怎么选。更何况农民还有农家肥,配合化肥使用,都用不到60斤化肥,这就是白捡的钱。
第二天的通和日报又刊登了小麦高产的新闻,今天县里就没有人进行辩论了,对这个新闻,大家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按照这个产量,不少个体户一算账,挣的钱还没有种地挣得多。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夏收,夏收收完不久,就要耕种水稻,在农村又是一个繁忙的时节。按理说今年小麦也是大丰收,可惜农民心里没有劲。自家种的麦子,最好的收获也不过140斤,有些人甚至只有100来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跟公田的产量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