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想法改变(1/3)
不过一会功夫,唐溱溱便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
对于大自然,还是应该保护大于开发,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眼下显然得采取更温和的措施想办法减少蚊虫数量。
至于消灭它,人类与蚊虫的斗争都近千年了吧,一直相杀,而且作为生态圈的一员,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还是认清现实另辟蹊径比较好。
想办法控制蚊虫数量,让这里的生存环境不那么恶劣,让边疆最可爱的人们不那么辛苦。
这里的土壤情况不适合多数鱼类蛙类等蚊虫天敌生存,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总会有例外。
“我记得蜻蜓,青蛙等是蚊虫的天敌,按理说有它们的存在,食物链底端的蚊虫不应该这样猖狂才对啊。”唐溱溱疑惑出声。
“的确如此,蜻蜓确实是天生的蚊子克星,幼虫时期吃蚊子的幼虫,长大了吃大蚊子。不过,蜻蜓幼虫的生长环境比蚊虫要求要高,而蚊虫可以在水沟,水洼,甚至任何阴暗潮湿有水的死角繁衍。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导致蜻蜓,蛙类等一些动物越来越少,难以生存。”
一旁听见疑惑的王序转过头说着。
“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自己埋下的苦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若是种的黄连,后辈就吃苦头喽。”
“环境保护,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我们需要做的,还任重而道远啊。”
“王老师,那我们可以着手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吗,我是想,让蜻蜓回来,让生态链完整,”唐溱溱问。
“这正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对待自然环境,不要想着去征服它,破坏它,而应该尊敬它,学会与它共处。就像我们之前研究进行的向自然界投放绝育雄蚊,”王序说着,一抬手,“老方,数据分析出来了吗?”
“哦,马上,稍等!”
听完王序教授的话,小姐妹三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里已经算是丛林密布,人迹罕至的地方,环境污染就如此严重。
那么那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又是什么情况呢。
经过三位生物研究院教授的努力,历时七天,终于研究出了治理此处环境污染的办法。
众人一起前往各个湿地沼泽,净化受污染的土壤,水质。
并实时监测水文环境变化,记录在册。
即使天气闷热,浑身被汗水湿透,脚下满是泥泞,身旁还围绕着不甘罢休虎视眈眈甚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