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殖民北美(2/6)
中的很多人甚至还试图掌握汉字。
当然汉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学识。毕竟他们不同于拼音文字,很多读音都和笔画构成并不直接相关。不过即便如此,汉语的吸引力和传播广度也都没有受到影响,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达到文化入侵的目的,海宁干脆以防止翻译错误为理由,强行在他出版的俄语书籍当中标注汉语原文。
这样的做法当然引起了许多俄国贵族的不满,这也是他在俄国地位不稳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俄国从中获得的好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显,类似的反对声音逐渐被人压了下去。
不过,在大清境内。就没有发生如此让人感到欣喜的事情了。
由于清朝还在使用繁体字,而且每个字词的读音也和拼音方案所规定的普通话不尽相同,所以海宁推出的书籍仍然是标注这两种文字的,只是对于清朝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无太大难度。毕竟文字简化方案在中国是有相当传统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俗体字,所以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眷恋就是在,反对文字简化的,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道行逆施。
而且在清朝境内,考虑到很多学者都掌握着实际的行政权力,因此海宁也采取了一些比较缓和的说辞。在他的描述当中,这些简体字,是环球集团速记方案当中的一种,是雇佣兵用来应对紧张战事的,并不是用来创作诗词歌赋的。所以,简体字虽然遭到了大部分文人的鄙夷,但也被乾隆皇帝推广到了武职大臣们当中去了。
而且,海宁还推出了颇受乾隆重视的各类字典,这些字典当中既有可以通过简体查找繁体的,也有可以倒过来用的,但不管怎么样这点的规模都没有任何一本超越《康熙字典》。这也算是给乾隆他爷爷留了面子。
不过拼音方案还是体现在了这些字典当中,尤其是简体字典,有很多本都采用了后世常见的拼音顺序进行编排。当然为了方便对此十分陌生的清朝文人,字典对拼音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同时也利用反切法之类的方式,标注了大清王朝的正确读音。
虽然这样的做法充分说明了海宁对清王朝的尊重,但乾隆依旧希望海宁只在出海人员当中推广这一方案。同时他要求海宁专门出版一套可以让大清官僚推广官话的书籍,海宁因此而特别不高兴,随后讹了乾隆240万两银子,作为此项事务的活动费用。
这笔银子可不是小数目,但乾隆皇帝在文教之事上向来是非常用心的,所以没有彻底放弃的打算,只是进行了讨价还价。
谈判最后的结果是120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