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历史没有变化(2/3)
分503分,心里彻底落定,嗯,果然没出现突变的东西。
这分数有点悬,运气好才能上一中,二中倒是铁稳。挂电话没多久,班主任老洪打来电话,老洪说这一次一中的切线很可能就是500分,让苏远放心。提起这次中考学校有14个学生上了500分时苏远隔着电话线都能想出他胖胖脸上欢快的笑意。20几所乡镇中学争那百把个一中名额,这一届已经铁定是要破校史记录了。
周二一中的切线就出来了,老洪是有两把刷子的,预测很准,最终切线是501分。这一届上了500分的14个同学全部被录取,苏远也知道,下个学期,老洪就从年段长升任了副校长。
知道苏远真的考上一中了,余兰郭珏都分外欢喜。虽说郭珏也是考上了沪上音乐学院,但在这娱乐业才刚刚起步的年代里,艺术类院校其实并没有被农村人当成是“正经”大学,这也是当年苏远坚决拒绝了唐筱沁那走艺考路线的原因。家里都期待着苏伟苏远能考上“真正”的大学。
苏国打开他那带锁的的抽屉,给了苏远一块上海牌手表。这块表上辈子没珍惜,才上高二就断了表带走时不准了。苏远很清楚,这块表是家里曾经富裕过的仅有证明了。
苏家买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第一台录放机,第一台彩电...直到苏国被举报超一撸到底变成围着地刨食的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远是个灾星,断了知识分子苏国的政治生命。记得多年后苏国的老同学老战友们来家里喝酒,几乎都是处级以上了,还有个副部。
让孩子们都考上大学,是苏国的执念
苏远理解苏伟这段时间来的沉默,进入了高三马上面临高考,压力是很大的。记得当年高考前的最后一次省质检,苏伟紧张的不敢参加,更奇迹的是,苏国竟然出了面给学校打电话,真的让苏伟缺席了那次考试。
虽然进了一中就相当于踏入了重点大学,但是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农村考上去的学生来说,很多后期没有足够的钱买大量的参考书练习题,出现了偏科现象也没办法出上大笔的钱去参加课外的各种特训班,这时候,压根就还没有“内卷”的概念。
当然,现在的苏伟苏远都不用担心这个了,苏远也在上周就给苏伟送去了参考书。与其说苏远是给苏伟输送弹药,不如说苏远是给苏伟带去了信心。
这两天来,苏远接到了不少电话,大多考上了一中二中的同学都会在家里组织个小聚,又可以见到那群可爱的同学们了啊。
苏远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