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愚公移山不如另辟蹊径(2/4)
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极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开会,最后一致决定:挖山!
对此,有人说愚公“愚”,愚公对人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
如果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上的土挖一点就少一点,石头搬走一块就少一块,只要我坚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总有一天能搬走这两座大山。
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两座山挪走了。
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七十年代曾经在华夏拍摄过同名的纪录片。
导演吴家骀以其为蓝本拍摄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伟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鸿有名画《愚公移山》传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涛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不错,愚公精神最主要精髓就是专一!坚持!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挖山,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想要到外头的时候,出入方便吗?
既然图的是方便,为什么不能把家搬到山的那头去,一劳永逸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头重建一个家园,难道不比挖两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吗?
有同样的时间,不仅能够解决道路的问题,而且还能作出很多比挖山更有意义的事情。
坚持,执着是没错。但并不能思维僵化,不懂得变通。
当传统思维方式行不通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或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前世的人们常说的逆向思维。
想到这儿,梁海涛看了看李天放,又看了一眼坐在草坡上的何明亮:“明亮大哥你也过来。”
梁海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