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八章强国之基(3/4)
学的理论支持下,技术才能更加的高端,才能够赶超国际水平。”老人笑着说道。
很显然,领导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还是非常认可的,也深刻的认识到基础的、底层的东西对于华夏发展的重要性。
老人和刘一辰多聊了几句,周边之人不由得露出羡慕之色,特别是老人让刘一辰站在他身边一起拍照,更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发狂,毕竟这种机会可是非常难得的。
不少老院士不由感叹:“现在真是年轻人的天下了!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老了,老了!”
其实多数还是‘老人’,学术圈子里四十岁都算年轻,几千人的大会场里,四十岁以下寥寥无几。
所以,这就让刘一辰显得特别的出众,放眼看过去,刘一辰最为年轻,又高又帅气,气质杠杠,就是摄影师都不禁多拍了他几个镜头。
相比2010年度,2011年度获奖项目的含金量又有所上升,比如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青藏高原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代表张总工,其实获奖的不仅仅是他,而是代表着他和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他们突破生命禁区,冒着高寒缺氧、高山反应等风险,每天徒步数十公里外路线,风餐露宿,当中还遇到过野兽。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历时10年,终于完成了‘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
对于这一类有着坚定信仰、敢于突破极限的工作者,刘一辰的非常钦佩的。
华夏能够发展到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着一批科研工作者,敢常人不敢想、敢常人不敢做,克服重重问题,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铸就了华夏复兴之强基,让华夏在海外普遍不被看好的时候,始终屹立于世界。
华夏正是通过他们掌握了一项项技术,实现了现代工业化,也许他们拿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为华夏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华夏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着那些最聪明的人,而是靠着这些在刘一辰眼中并不聪明、却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攻克一项项技术。
多少桥梁、铁路、公路等大基建的背后,是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进入深山老林,当着辛苦的搬砖人,才建立起来。
3000元你请不来一个农民工,但是3000元你可以招来一个大学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拖欠一年的工资。
每一根桥墩的下面,都有一条人命,这句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铺满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