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无力回天(1/3)
褚承泽站在左侧最前方,身着四爪蟒袍,神色冷淡,与去年并无不同。
唯一的变化,就是身后多了一个杨舒合。
太子詹事是正三品官职,原本就是应该上朝议事。不过因为褚承泽的太子之位,相对微妙,所以杨舒合在前几年极少出现在大朝会。
只有在褚承泽去往外地时,才会代表太子府,参与朝政。
这次洪熙帝为母尽孝,下旨命令太子监国,来得很突然。褚承泽倒是适应良好,但太子府的小太监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朝堂礼节一窍不通。
袁公公被处以极刑,宫里也找不出像样的人承前启后,唯一能用的还得紧着洪熙帝,不能被褚承泽培养成自己人。
几方权衡下,杨舒合就自然而然地,以太子詹事兼未来的宰相,承担起了递奏折的任务。个中滋味,兼任大内主管多日的张太医,深有体会。
跟着洪熙帝重新出现在大朝会的张太医,与杨舒合对了下眼神,只觉得同是天下沦落人。
二人眉来眼去之时,洪熙帝绷紧全副精神,听着朝臣们禀报着过去几月的政绩。
轮到户部吕尚书时,抬眼看到洪熙帝时,下意识停顿了一瞬。
洪熙帝这些天瘦了一大圈,肉眼可见地从壮年迈向了老年。坐在龙椅上,如以往一般沉下脸思索的时候,除了天子威仪,还透出了一种暮气。
不止吕尚书意识到这种苍老,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放进心里。
随着众臣逐一汇报完,又分批再次展望了新一年的计划,最后由褚承泽来做总结陈词。
在洪熙帝深不见底的眼神中,褚承泽平铺直述地汇报了在监国期间,下达的各项变革和新政,包括文渊阁这个机构的意义和完善过程。
原则上,每一封奏折,都会先提交到门下省,每一道旨意,都需要洪熙帝批复。
但文渊阁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固有的格局。
洪熙帝在权力上非常敏锐,文渊阁现在还是个雏形,但从长远来看,极有可能会成长为一股强大的势力。
所谓功高震主,从来都不只是针对武将。
文臣的笔比刀更锋利,一旦得到机会,能影响的百姓远比一方驻军将领更多。
以褚承泽的城府,不应该看不出来文渊阁的发展趋势。难道他就是以此为条件,才换来穆氏和顾氏的支持?
洪熙帝上朝前,已经将褚承泽长达万字的奏折翻来覆去研究了数回。不说倒背如流,也是滚瓜烂熟。
不知不觉中,就开始琢磨其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