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六章 孔圣说(2/5)
,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对吾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你送行。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遇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第三次拜见老子时,吾已经3岁了,记得是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做沛的地方。吾那时候非常迷茫,从古代经典中,无法获得“道”的阴阳变化,也无法领悟“道”,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如何才能领悟“道”呢?
老子说: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奉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原因不是别的,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道由心中发出,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内心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停留。老子认为,道不是用头脑,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第四次拜见老子在是在鹿邑,那时吾龄已达五十七岁,这次请教的问题是“仁者爱人”的问题。吾所提倡的“仁义”,是一种有修养,有德行的行为规范。
老子却说,仁义就像糟糠和蚊虫一样扰乱我们,没有比这东西更能扰乱人心的了。他告诉我,如果您要是能够使天下人不失去朴质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为人处世。
回想起来,老子那时候就不赞成我的仁义道德之说,认为那根本就是口是心非的假道学,君王用仁义道德邀取人心,学者打着仁义道德之名收买虚名。”
师兄弟二人对望一眼,齐声问道:“先圣,您对道祖的回答,可满意否?”
先圣道:“老子知识宽泛,见识广博,吾不能及也。”
师兄弟二人道:“先圣与道祖为儒、道创始之圣,生于同时代也曾多次思想交流。先圣著述广泛,著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多受历代帝王封赠。今世更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学院遍布世界。先圣对此可心满意足乎?”
大成至圣先师淡淡说道:“后世崇尚儒学,弘扬道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