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4岁少年的迷茫:我是穿越还是重…(2/3)
通知书没有收到,乱七八糟的通知书收到一堆,都是不讲分数,只要你敢交钱他就敢让你去上学的那种!
通过一位老师介绍,胡若云最终以每年1800元的学费标准,到省城江城市江城大学读了成教学院和计算机系联合开办的“实用人才+自学考试”性质的两年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两年后,除了拿到一本“江北大学实用人才毕业证”,真正有用的东西什么也没有学到。
所谓的大学毕业后,干过科技市场卖电脑的业务员(没有基本工资的那种),靠着发表过的豆腐块文章到几个单位干过“文员”、“文秘”,还到江北科技报社干过没有底薪,全靠创收拿提成的周刊“记者”。在这里,所有周刊都是个人承包的“切块”部门,你给报社创造不了效益,一个钢镚也别想拿到。
江北科技报隶属于江北省科协,不过是一个处级部门,但为了好开展工作,对外都称是副厅级单位,报社的各部、室同步“升格”为处级。
在这里,同样是创收人员,也分着三六九等。最高级别的是报社管理层,靠着关系可以相对轻松地为一些单位做形象宣传的“软文”,拉来赞助;之后是是“记者处”、“新闻处”的所谓记者们,他们结合“新闻线索”下去明查暗访,不是真正的舆论监督、为民请命,而是拿捏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小辫子”,以曝光为威胁到处吃、拿、卡、要;最末等的就是广告业务员,全靠着求爷爷靠奶奶,低三下四、催眉折腰地拉广告,很不幸的是,胡若云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再后来,胡若云还在生产企业干过技术工人,也干过车间管理,直到三十大几岁时才在江城市一家服务于通信行业的咨询公司稳定下来,到手的工资够一家吃饭,能攒下来存入银行的也没剩下几个大子儿!
在此之前的1998年,胡若云还曾在许田市下属一个县城的一家专门为省烟草公司的烟厂印制烟盒的企业做过生产工人,两班倒,一个班12个小时(中间有半个小时的轮班吃饭时间),先干的是给生产线上料的普通工人,一个班要上几乎十吨料,厚厚的金卡纸磨得双手下了班都张不开十个指头。
后来做了带班机长,又紧盯着机器操作不能把活干废了,操心巴力从月初到月尾,连一个休息日都没有。
如果说这家企业最终给胡若云留下了什么,那大概就是认识了保卫科的赵君亮了。
赵君亮,是一个真正在嵩山少林寺待过八年之久的俗家弟子,年纪比胡若云大个七八岁,这个性格直爽的南阳汉子没读过多少书,却对胡若云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