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文化自信(2/3)
建立在普遍贫困的,如同地狱一样的社会上的天堂。第三,城市和乡村的家庭结构其实都是相同的,都是封建伦理结构。主流作家巴金、曹禺都对传统文化困境提出挑战。所以城乡困境时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城市比乡村进步,西方比中国更开化。但沈先生的写作思想和当时的主流却是相反的。”
他彷佛围绕着一个看不见的轴心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沈从汶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把落伍、潮流这样的名词,偷偷转换成边城、乡下等空间概念……”
“在先生看来,《子夜》过后是《日出》,旧的社会秩序衰落毫无悬念。但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能不能存在下去,却是一件很严峻的问题。”
“他的这一思考,其实也时如今寻根文学的的起源。朝阳,我说得对不对?”
孙朝阳点了点头:“这就是沈从汶做作品的反现代性,怎么样,这个课题大吧?“
他站起身来:“我是后辈,最尊重茅盾鲁迅先生等先贤,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传统都应该打破,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但是,我觉得,传统大部分还是好的,需要继承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沈从汶先生当年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对乡土的传统的中国却是充满了留恋和热爱,这才创造出湘西这个田园牧歌似的世界。”
迟春早;“朝阳,你这一点我就通了。借用一下你的纸笔和办公室,我想从现在就开始。”
说罢,直接霸占了孙朝阳的办公桌,铺开了稿子就开始写起了稿子。这一写就写到下班时间,还没有想走的意思。
孙朝阳不好打搅他,就拿了一把饭菜票给老丁,让他等会儿给迟教授送饭。
迟春早写了些稿子后,夜里才回了家。接下来几日,他都泡在图书馆里把沈从汶的作品通读了一遍,查了相关资料。这一查才发现,国内对于沈从汶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自己还真成第一人了。
这令迟教授很振奋,连续工作了好几天,把双目都熬成了兔子,总算拿出了几篇过得去的论文,又申报了新课题。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上面对他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
等待迟春早的就是大笔经费和相应的学术地位。
迟春早的忙碌按下不表,且说莽流年前靠着冒名的《文化苦旅》赚到不少钱,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个春节过得特别痛快。
以前的他虽然学历不错,可就职的文化机构最不缺的就是高学历人才,别看大家都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生活条件其实都不太好。每天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