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冗官原因(2/3)
在成化年间种下,成化五年,当时武职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
“先帝期间,持续增长,到皇帝亲政时,已超十一万之数。”这时王琼停顿了一下。
朱烨明白他意思,“朕这十六年,又多出了一万三千人。”
“臣在户部时,国库已经发不出全额俸禄,国库空虚,不得折色发放,这也是吏部困局所在。”
折色指的是官员俸禄折发钱钞。
大家都认为明朝的官员的工资低,实际按大明现在消费水平,法定薪水不算低。
但大多数官员并没有足额如期收到工资,又受折色制度影响,将低品官司置于贫困潦倒之地。
“朕有所了解。”朱烨又敬了王琼一杯酒,多喝点才敢吐真言。
“本朝官数如此之多,原因有三,先帝与皇帝仁慈有加,传升授官太多。”王琼委婉说道。
朱烨听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皇帝太随意封官职给人了。
“先帝期间,京官一千二百余人,传奉官八百。”王琼如数家珍道来。
传奉官,是明宪宗在位期间,由皇帝直接任命,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的选官过程。
朱烨默然不语,朱厚照也是封了不少这样子的官,有时喝酒喝高兴了,就随便封出去。
“来,朕敬你一杯。”朱烨只能把苦往肚子里咽,锅已经扣在身上了,根本无法辩解。
借着酒胆,王琼又说道,“皇帝这些年间,注重军事,但武职也是给出太多了。”
“正德十三年,皇上三次升赏有功将士,袭武爵者达一万八千一百二十一人。”
这又是朱厚照留下的债。
见皇帝没说话,王琼继续道,“本朝镇守官奏带例该五名,实际上是三四百名,其他武职也是如此,本朝武职人数为洪武时且增四倍。”
朱烨深深皱了一下眉头,“这是朕之过。”又举起一杯。
“皇上不必自责,这非一日之寒。”王琼还有几分清醒,知道不能说太过。
“其三呢?”朱烨继续追问。
“纳资入监,自成化二十年到弘治元年,三年间,吏典纳资共二千一百五十余人,生员入监共六千名。”
纳资入监就是拿钱买官,然后再用官捞钱,再用钱买更高的官。
实际上朱厚照还开启了武职纳银,补官赎罪的先例,王琼酒虽喝多,但也知道不能说。
“还有就是下面各地,巧立名目,增设各类名目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