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鼓叶吊灯(2)(2/3)
要表达的元素,远看去它们正如花鼓的绸带一般!
绸带如枝、鼓如叶,四盏则称四叶灯、八盏即是八叶灯。
雷石灯饰的第二盏灯——鼓叶吊灯——就这么出现了!
或许它没有什么精奥之处,也不如欧式灯具,一个元素追溯到一扇门、一块图案承袭着某种象征。
但它把鼓、叶、花、绸赋予一件灯具上,不造作不藻饰,恰到好处把人引入一种轻快的氛围,已是殊为难得。
若再托大点说,花鼓在中华文化乃有一席之地,虽然这屋里人都不知道这是哪里的花鼓,但表达在灯饰上,绝然是一种东方情怀。
烟灰沾木板、飘飘几条线,若干年后回看,这是何等粗暴的原创,恐是让后来人不敢相信的一个谈资。
但若干年后才知道,一家灯饰厂只有把原创作为基因,才能诠释何为立于不败之地!
……
徐海风在南镇和二津村都有花木工厂,他的操作思路和魏东来很像,村里主产、镇里主销。不过近两年来,徐海风嗅到了新的苗头,许多窄河处都在修架桥,从村到镇的公路一旦打通,意味着村里人到镇上打工没了时间成本。
如此一来,今后村里的用工成本也会大涨,再加上运输的成本,村里的厂子还是越早脱手越好。于是乎徐海风开始在镇上留意起租旧厂的事,打算把花木生意的原点彻底放在镇上。
生意人难免前思后量、讨价还价,可就在他决定下手的时候,却被告知已经先有人谈下了合同,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发生。
细查那些快自己一步的人,无一例外都是灯饰厂的扩充或者新厂的选定,那些人雷厉风行,一个个魔怔一样,哪怕价格虚高也毫不犹豫。
徐海风是频繁出没南镇的人,这两三年的变化比从前十几年还要明显,灯饰正在成为南镇的“嫡长子”。当年号称百货大道的迎华街,如今除了动不得的镇办企业用地,其余都被灯饰厂占的满满当当。
它正在变得单一,但人潮上,迎华街的每一天似乎都在刷新历史新高。每当入夜时,这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打扮上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还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
这也是镇里村里的人从未见过的氛围,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华灯初上便映夜空、璀璨热烈亘古未有。虽然门头焕然一变只有灯火,但各种流动的小商贩却大肆聚涌而来,使得迎华街的繁华更甚从前。
一些缘故让徐海风总有点瞧不上灯饰行业,但眼前的景象无不在向他证明,南镇已经变了,因灯饰而变。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