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章 开四卷兴武举(2/4)
到足够多的人才(主要是朱元璋杀的太多),所以也曾经在各地的生员和粮长里择优赐官,算术和地理不算什么难事,捎带着就学了,不说话的夏原吉和杨士奇反倒是担心科举考的更多,很难有足够多的士子生员来考试……
这并非是玩笑,在洪武朝,尤其是洪武初期。
各地的读书人对于新的大明朝不是那么待见。
愿意参加大明朝科举的读书人不多。
这也是朱元璋比较重视读书人,给朱标选择了吕氏为太子妃的原因,因为吕氏的先祖吕文焕乃是南宋大官人,族中在儒门十分有声望,而给朱标选的老师宋濂也是南方大儒,宋濂的老师又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家庭教师,乃是元朝号称北许南吴的大儒吴澄之子,在儒门声威很重。
北许南吴中的北许,就是北方大儒许衡,曾经是红巾军率先反叛大元的元朝国子监儒生杜遵道之师,在北方儒林声望极大,死后更是元朝唯一一个被赐谥号“文正”的汉人儒臣,他与汉人儒臣郭守敬一起制作的“授时历”乃是华夏使用时间最长的新历法,延续数代。
宋濂作为南吴吴澄一派的大弟子,可见一斑。
但饶是这样,洪武朝时,官员还是不够用……不对,不够杀……
朱允炆倒是不知道这些,他喝了一口枸杞水润了润嗓子,淡笑着又道:“另外,朕决定多开几卷,移镇北京开封为北平,以后北平就是我朝北京,在北平开北卷,专取北方诸省,朝鲜,蒙古士子。”
“在西安开一卷,为西卷,专取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湟,西北诸省士子生员。”
“在成都开一卷,名为南卷,取云南,贵州,湖广行省中荆楚,长沙等地士子,皆可去成都科举考试,无论文武举子,在偏远地方中举者,吏部提拔优先鉴举,前去考试,凭借当地衙门凭证,沿途的驿站提供食宿。”
“至于南京应天府,则开中卷,全国各地考生都可参考,但主要以南直隶诸省举子为主。”
这个消息更加惊人。
众人全都大吃一惊。
以前可都原籍参考,如今居然放宽了对户籍的限制,这样不仅取士的范围广了,各地的童生,秀才,举人,能够选择的面就更广了。
但是这样也有风险啊……
说白了,就是各地儒门会反对。
尤其是南方儒门世家,他们传承良久,如今朝廷各部大员百分之八十五是南方人,皇上您这开了北方诸卷,这南方的大儒和书院怕是不会那么善罢甘休啊。
暴昭沉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