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平乱,何人为将?(2/3)
,黄子澄也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一下。
当年汉景帝正是因为听了晁错的建议,这才引发了刘姓诸侯王们的集体举兵反叛朝廷。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这就是当时西汉诸侯王们,向着天下大乱出的起兵口号,给自己找到的合理政治借口。
汉景帝为了平息宗室愤怒,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晁错推出去当了替罪羊砍头。
朱棣起兵,他的口号和西汉王爷们一样,都是清君侧。
只不过这一次,是从晁错变成了齐泰和黄子澄。
黄子澄之所以让朱允炆宽心,就是为了不想朝廷处置出现失误,导致朱棣的燕军取得最后胜利。
要是这样,只怕黄子澄吃饭的家伙就保不住了!
当然,黄子澄也不是盲目的自大。
这个时候,朝廷实力对于燕军可是碾压般的存在。
在黄子澄看来,朝廷可以集结百万大军平乱,就算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北平城给淹没了!
“还是黄老师看得透彻!”
“西汉七王之乱虽然声势浩大,不过汉景帝的大军只是用了三个月,就扫平了天下。”
文人嘛,相互吹捧是一种常态。
虽然齐泰在削藩上是力主直接拿实力最强的朱棣开刀,而黄子澄却是建议先拿下势力弱小再图谋朱棣等人。
不过在这种出了乱子的时候,齐泰还是知道即使政见上有不同之处,也该求同存异的一致对外。
“说说吧,这一次你们觉得该让谁来统帅平乱大军?”
见到身边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大方向上都是一致,朱允炆也放心了很多。
朱允炆在军事上没有多少经验,他必须征求这些重臣的意见。
“臣,举荐曹国公、太子太傅、左军都督李景隆!”
黄子澄抢先出列。
“曹国公李景隆,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太祖高皇帝的看重。”
黄子澄之所以举荐李景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李景隆好读书,颇有几分文人雅士之分。
这种文人作风,让黄子澄对李景隆有了天生的亲近感。
相比其他不通文墨的武将,黄子澄觉得李景隆会和自己等人更加一条心。
“曹国公李景隆,之前多次到湖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练军。”
“他和地方上将士有过往来。”
“这次朝廷出兵,大军多为河南、山东两地,若是能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将,则将帅之间相互熟悉,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