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辽东巡抚衙门(2/3)
众人,他深知要想守住辽西走廊,现在必须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彻底改变客兵的属性。
于是,他给了这些人两个选择:其一,跟随他袁崇焕一同将家眷接至辽东,届时每人都会分到田地、牲畜,并参与屯田耕种。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只要坚决贯彻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那么仅需六万名辽西士兵便足以镇守关宁锦防线。
相比之下,如果继续维持现状,则需要动用包括客兵在内的十几万人马,但实际上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却寥寥无几。
这些客兵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有着不同的问题。
南方士兵大多娇生惯养,稍有不适便会头痛发热,对当地饮食也颇为挑剔。
而陕西籍士兵则常常一击即溃,毫无斗志可言,逃跑速度更是超乎想象。
面对这样的局面,袁崇焕明白唯有让这些客兵彻底扎根于此,成为真正的辽西士兵和百姓,他才能安心地调遣他们 。
第二个选择便是听从安排,然后领取些许钱财返回家乡。
无论是哪一种抉择,客兵们均可自行决定。至于军饷一事,无论他们作何选择,袁崇焕都会如数补齐发放。在补发兵饷这一点上,袁崇焕还是颇具信心的,毕竟崇祯帝给予了他相当数量的军费支持。
然而,关于辽东客兵的某些具体情况和细节问题,袁崇焕直至此刻方才察觉。
正是通过这些被忽视的细微之处,袁崇焕意识到,曾经令他引以为傲的辽东关宁铁骑,或许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偏离了他的掌控范围,而这种变化竟然发生在他离开职位、返回故乡休长假的这大半年时间里。
袁崇焕凭借一己之力成功地平息了这场兵变风波,赢得了十三营全体士兵们的衷心感激与敬仰之情,甭管之前是怎么咒骂埋怨巡抚不发军饷的,现在发了军饷,那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了。
相比之下,那谢尚政简直如同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背景板一般微不足道。他最多只能算是关公身旁的周仓罢了,就像一个专门负责捧刀的角色。想
当年,关羽孤身一人前往敌阵参加宴会之时,实际上周仓也一同随行,但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出了广武营的袁崇焕,面沉似水,毫无喜悦之情。
他默默地跨上战马,任由凛冽的寒风吹拂着脸庞,一路疾驰,不多时便抵达了巡抚衙门。
此时,衙门口早已聚集了大批官员,宁远总兵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兵备副使郭广等人皆在此恭候多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