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攘外必先安内,还是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是味道(2/3)
“文弱,这辽东急报你与朕的看法可是一致?“
“陛下圣明,臣不敢及。只是臣有一个想法,在这里不吐不快。”
“讲。”崇祯已经揭开了信封,看起了里面的内容。
“陛下,咱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大明的军队无法和建奴的军队抗衡。
臣以为······”杨嗣昌抬头看看崇祯的脸色,年轻人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异常,手上不时翻动着信件,只有微微点头,证明他听见去杨嗣昌说的话了。
杨嗣昌看了皇帝这样的反应,他先前冒出来的虚汗,没有再接着冒,直接说大明的军队不如建奴的建奴的军队这种话,杨嗣昌是要冒风险的。
“臣认为要想抵御外敌入侵,首先必须确保国内安定。
塞外那些以游牧、渔猎为生的部落,每隔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位英明神武的首领,这并非罕见之事。
比如成祖时期的阿鲁台、马哈木,英宗时期的也先,世宗时期的俺答汗,无一不是威震天下的一代枭雄!
然而,这些人却存在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统治缺乏连续性,后继无人。
他们的兴起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所以陛下,请听微臣一言,对于这些敌人,臣先说的就是急速兴盛起来的建奴。
朝廷应当采取安抚赏赐的策略,将其慢慢削弱。此乃微臣为国家深思熟虑、谋划长远的计策啊!
正如陛下方才所言,如今大明朝四周皆有劲敌环伺,我们无法同时与所有敌人开战,唯有边打边和,不要妄动刀兵,方为上策。”
这时候的杨嗣昌显然是说到心底的痒处,在皇帝面前是侃侃而谈,说不尽的意气风发。
“爱卿以为谁该打,又是谁该和?”
崇祯放下了手中的信件,看着杨嗣昌兴高采烈,就差手舞足蹈的样子,崇祯的内心不禁感叹。
杨嗣昌还是原来的杨嗣昌,到底还是旧时空那一套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只是这样的策略害死了原来的卢象升,惹得后世唾骂。
却不能说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不适合当今的大明。
他崇祯是有钱有银子,却是变不出粮草,变不出精良的武器,忠诚的精兵悍将,就这样拿着现在的军队去和精锐的八旗军队年年硬顶,是得不偿失,严重挫伤锐气的。
“陛下,依微臣之见,当下天下之势可分为“两打两和”。
首先谈谈这两打:其一便是云贵地区的奢安之乱,此乱自天启年间便已存在,而今朱燮元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