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风暴(4/5)
如颜时登所料的那般,他也不会瞎折腾什么。
淮安时局趋于稳定,时间就这么过去,与之相对应的,朝堂却是动荡不断。
与洪泰帝喜欢一样,天顺帝也有爱好,好书法、字画,魏忠贤便找了许多书画名家,进宫与天顺帝交流心得,天顺帝有时一个高兴,就会封官,封了不少如方临一般的锦衣卫虚职。
天顺帝不理朝事,魏忠贤大权独揽,文官集团全面落于下风,万马齐喑。
说来也好笑,在洪泰帝时期,这些文官前仆后继,如捅了马蜂窝般弹劾劝谏,可面对魏忠贤这位九千岁,他们反而老实了。
原因很简单,在洪泰帝那里,他们最多被打板子,还能青史留名,可魏忠贤是真敢杀人的,恰恰文官中硬骨头真没多少,杀了几个后,文官集团就彻底老实了。
文官如此表现,让魏忠贤看清了他们的软弱本质:或许其中的确有个别铮铮铁骨的真君子,但九成九九都是欺世盗名,欺软怕硬的货色。
魏忠贤意识到这一点,愈发肆无忌惮,大肆捞钱,穷奢极欲;文官集团不满阉党当权,阳奉阴违,一边大义凛然,抨击魏忠贤,鼓噪声势,一边也跟着捞钱,生怕比阉党捞得少亏了似的。
于是,宦官集团、文官集团斗争的同时,各捞各钱,挖着大夏墙脚,大夏吏治不可挽回迅速败坏。
不过神奇的是,即使如此,乃至大夏内部天灾不断、外有辽东鞑子的背景下,大夏仍然稳定运行。
归根结底,魏忠贤记住了洪泰帝临终前的嘱咐:若有灾情,积极赈灾,对受灾地区减税,所需钱财,对京师王公贵族、江南之地大族开刀;而对遇到贪污赈灾款的官员,无论是投靠自家的,还是文官集团的,都是处以酷刑;有时候国库空虚,凭借着香露、肥皂大赚,还会自掏腰包补上,表现得非常有节操。
——当然,在事后,拿大族京师王公贵族、江南大族开刀,加倍补回来,这就不必提了。
辽东同样如此,前些年都快发不了兵饷,魏忠贤捞钱发饷。
吊诡的一幕发生了:往前数几十年,辽东兵饷都没有足额发放过,魏忠贤当权,辽东官兵竟然拿到了满饷。
当然,魏忠贤也不是好糊弄的,谁敢贪自己的银子,他就让谁死,如赈灾一个道理,管不住家人走私的、更改花名册吃空饷的,这些贪污腐败、废物无能将领纷纷落马抄家。同时,魏忠贤提拔有能力的将领,能者上、庸者下,打破了军中阶级垄断……
如此粗暴的方式,自然有着反噬,不过被魏忠贤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