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招募(2/3)
“殿下,臣今日沐休,听了城中茶馆的一场话本。”
“这是话本中的一首古风诗。”
齐泰把桌上誊录下的一首诗,递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认真阅览,半晌之后给出了评价,道:“这是诗大气磅礴,言之有物,能看出做诗之人的胸襟和志气。”
得到朱允炆的肯定,齐泰这才又接着说。
“这话本叫《封神演义》,以周伐商为背景,除了这诗,话本也写的不错,比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更显恢弘。”
“据说写话本的和说书的是同一人,听声音也就是个弱冠年纪,并不是科举失意的不第秀才。”
茶馆的说书先生,很多都科举无望,迫不得已下选择的糊口生计。
这样的人大多年迈,已难有可用之处。
一番分析过后,黄子澄很快接话。
“此子正当年,稍加磨练,日后必成大才的。”
“能写出如此话本,学识恐也差不了太多,将来极大程度是能科考扬名的,殿下若能结识于他布衣之时。”
“患难之交,必成殿下一大臂膀。”
人才的网络,乃成事的基石。
不说朱允炆现在还不是储君,就是储君之位已经板上钉钉了,都不能放弃人才的招揽的。
“是啊,殿下,臣也是这样想的。”
黄子澄话落,齐泰很快附和。
两人连番相劝,朱允炆还能说什么。
沉默片刻后,便很快开口,道:“那就听二位先生的,我出宫不便,二位先生谁去结交一下那说书先生。”
黄子澄是大本堂的先生,直接教授朱允炆。
论亲疏关系,还是他和朱允炆亲近一些。
很快,黄子澄自告奋勇,道:“那臣去走一趟吧。”
有人应答,朱允炆当然不会反驳。
“那就辛苦黄先生了。”
而另一边,朱标带着一首誊录下来的诗,也寻到了老朱。
“东宫属官在传一首古风诗,儿臣觉着挺不错,给爹也瞧瞧。”
朱标刚把诗放下,老朱便放下了批阅了一半的奏章。
拿着那诗,举起端详。
一边看,一边念。
念诵完毕,给出了评价。
“是个有点东西的。”
朱标坐在老朱旁边,接着又道:“能写出这种诗的,至少是个贤仁正气之人,儿臣打算让允熥先和他接触一下,若他真的胸有点墨,而且允熥也愿意听他的,那就让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