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战事起二(2/3)
破裂后这份威胁落在自己头上时,孙权可就笑不出来了。
再加上他想通过伐魏再次增加自己的威望,好为自己的称帝做准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决定不好高骛远,襄阳不作为短期目标,先把曹魏赶出江夏郡再说。
听闻石阳被围的消息,殿内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议论,刘放、孙字、刘晔等大臣认为单靠文聘的几千郡兵,很难抵挡孙权的五万大军,纷纷主张发兵救援石阳。
但曹叡却镇定自若,他刚才认真思考决定让司马懿率军前往襄阳支援,抵挡诸葛瑾、张霸的进攻。
曹休返回扬州巩固淮南防线,曹真前往豫州整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做好支援荆、扬两州。
这是王朗说道:“陛下,现在石阳面对吴国的主力军队,为何不先去支援文聘,反而派重兵前去支援襄阳呢?”
曹叡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吴**队向来以水师强大著称,这次却敢于放弃自己的优势,就是想趁我们不备搞偷袭罢了。
文聘素来稳重,曾多次面对敌军可以守住石阳而不丢失。只要文聘和孙权进入相持状态,吴军作为进攻方又没有明显的优势,势必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即使现在发兵支援,顶多就是加快吴军撤退的速度,而东吴毕竟有五万大军,想再追击占些大便宜没那么容易,因此出兵意义不大。
而襄阳那边就不一样了,诸葛瑾那一路作为佯兵,人马力量比较薄弱,是更好的进攻目标。
当然,征东大将军回到扬州后,也可以选择时机适当的向孙吴发起攻击,以缓解文聘的压力。”
众臣听了皇帝的话,纷纷点头,觉得这个判断还是很合理的。
司马懿看了皇帝一眼,心中觉得有些惊讶。一个从未接触过军事的人,面对危机却能如此镇静,而且还能作出这样的判断,难道是生而知之。
见众人没有其他的意见,直接说道:“那就按照刚才说的计划执行,兵贵神速,就劳累三位大将军辛苦走一趟了。”
司马懿、曹休、曹真三人伏身称诺。
江夏郡,石阳城。
孙权与江夏太守孙奂策马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远处的石阳城。
孙奂是孙权的堂弟,是他小叔孙静的第四子,孙氏宗族名将孙瑜、孙皎的亲弟弟。孙皎跟病逝后,孙奂接管了孙皎的兵权及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
孙权起初并不看好孙奂,只不过是碍于宗族亲情和当时兵制政策的制约,才勉强给了他这一职务。主要是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