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毛病’(4)(1/5)
摄影的秘诀是什么?
一台寻常单反就几万块,影视用的最少十几万,不过是简单的光学成像,为啥有人能拿奖,有人就混事儿?
学术上来说,摄影是要发现美、拍摄美、到最终呈现美,想要拍得姑娘漂亮,关键不在于你机器多贵,而是如何构图,运镜,如何寻找合适的光源来呈现。
这说起来很复杂,还是拿美术举例,油画一般在人物、叙事上出彩,除了凡·高的那个《星空》,基本没有其他画作,在西方艺术史中,体现‘大’。
国画一般是山水,要叙事,至少也得是一三进的院子,屋里的人喝茶谈事儿,屋外的人放风筝、斗蛐蛐,打麻将。
韩国人喜欢小巧复杂,国人呢?就喜欢大,大而全,其实这个全也有精细的意思,不过现在都丢光了。
有莫名其妙的外国历史学家说,华夏人喜欢大,恰恰是因为那里小……这个就纯放屁了,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还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又tm不是老子愿意的!
祖宗给力,我有什么办法?
话再说回来,电影是西方诞生的艺术形式,重视小而精,而华夏人因为传统的文化底蕴,哪怕电影里只能拍小,其关联和影射的,也得和所有国人息息相关。
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内核的大。
这就是为啥小杨导,非得把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和甘肃那边援建电站,从中心主题上联系到一块儿。
这也是为啥很多大导演,都电影商业化上犯了难。
他们就不明白一点,那么简单的故事,咋观众就能那么喜欢?
为了把这个弄明白,华夏导演们进行了长足的努力。有人说全面学习西方,达到完美复刻;有人说观众和从业者素质不够,是教育水平不行;还有看不惯观众喜欢小鲜肉,直接说观众垃圾,靠钞票绑架市场的。
其实吧,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定论,不过国内五代导演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有张艺谋为代表的导演一直在探究和寻找,华夏电影该拍出什么样的美。
纵观张导的从业经历,会发现,这位导演的风格一直在变化,从《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三枪拍桉惊奇》《长城》,再到《金陵十三衩》《一秒钟》,以及今年上映的《满江红》。
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符合华夏价值观的‘大’,并成功干死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提出了符合华夏价值观的‘集体英雄主义’。
张艺谋导演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