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杨士奇(5/5)
。
“文官皆视科举为正途,朕便不过早提拔你了。你且安心教书,终有中举之日,到那时入翰林,进内阁,顺理成章!”
杨士奇闻言惊喜交加,未料皇上这般看好他,还未中举,便许了内阁之位。
何德何能啊!
想到此处,杨士奇叩头在地,颤声道:“万岁洪恩,臣没齿不忘,从今以后必定用心教学,苦心读书,方不负陛下恩典!”
朱樉呵呵一笑,“朕已知晓,起来吧!”
踱了两步,又说道:“朕想把学校设在秦王府,你觉得如何?”
杨士奇忙道:“毕竟是万岁爷的潜邸,臣以为不妥!”
朱樉想了想,好像是过了些,“那就放在原来的陕西布政使衙门吧!”
都城迁至长安府后,这边就是直隶了,陕西的一众衙门都搬迁到兰州,原本的布政使司衙门就空了下来,正好改做学校用。
这里除了要教传统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八股文章,还要教物理、数学、几何、生物等知识。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学习马术、射箭、剑法等。
当然,朱樉还准备成立军校,待时机恰当,对现有的勋贵世袭制度进行改革。
如朱元璋封了很多世袭的指挥使、指挥佥事的职务。
等到将来,要想袭职也可以,需在军校毕业。
若不能毕业,就只能顶一份虚衔,领一份俸禄,而不能真正的带兵了。
料想如此一来,怎么也能提高一下大明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保持明军的战斗力了。
与杨士奇商议一番建校细节,朱樉正式下诏,在原陕西布政使衙门,建立大明皇家子弟学校,命大明的亲王、郡王及公、侯、伯三等勋贵家年过八岁,未满十八岁的孩子,报名入学。
不强制,可在一众藩王看来,却是朝廷加强控制的手段,多少有点质子的意思啊!
然一众勋贵,就是另外一种解读了。
入了皇家子弟学校,他们的子侄便能与皇子成为同学。
虽说朱尚炳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且尚未有子嗣,却终有皇孙降生的那天。
到了那时,自己的孙子与皇孙同学,或可保家族富贵绵长啊!
好些勋贵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竟是纳妾,一来开支散叶,更主要的却是要儿孙与未来的皇孙成为同学。
宫内,长安公主闻听父皇要建皇家子弟学校,忙跑来打听,可否允许她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