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明海禁(2/3)
他先把郑和当年出使西洋的档桉资料藏匿起来,准备销毁,然后劝谏说,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皇上要命人下西洋,你身为官员,劝阻也就算了,竟然敢藏匿海图。更有史料说他直接把海图烧毁了,这就相当恶劣了。
若无终洪武一朝的海禁政策,刘大夏敢这么做,估计早被宪宗皇帝砍了。
而在嘉靖时,大明的海禁更是进入史上最严,比“祖训”还要严得多,原因却很无厘头。
嘉靖二年,日本一下子来了两个使团,都想跟中国进行朝贡贸易。
那会的大明根本没有人了解日本国内情况,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别说来俩,来四个也很正常。
大明官员摆出一副“我们只承认一个日本”的姿态,导致两个使团为争正统,在中国家门口打起来了。这场使团仇杀,最后殃及宁波、余姚等沿途官民,被大明扣上“倭寇侵扰”的帽子。
大明天朝的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搬出“祖训”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说服皇帝。嘉靖帝一怒,都别搞了,于是连市舶、朝贡口岸都关闭了,省得有这些破事。
大明的官军出动,在海上巡逻,缉捕出洋走私的人。以走私起家的海商们和因此获利的官僚士绅们坐不住了。
他们暗中联合起来,武装反抗缉私官军,而在史书上,这些反抗者都被贴上“倭寇”的标签,但其实都是大明百姓。
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势力最强,与巡抚浙闽的朱纨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二人均被俘。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指责浙闽的世家大族与“倭寇”有勾结。不啻于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势富贵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
两地的豪门大族开始反击,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不是倭寇,要求从轻发落。
然而求情无效,被俘者96人均处死刑。
于是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朱纨,转瞬之间,“禁海”名臣朱纨就成了待罪之徒。
朱纨感慨:“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朱纨绝望之中,服毒自杀。
然而十年之后,继承许栋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诱捕后,胡宗宪才明白,原来海禁才是制造所谓“倭寇”的原因。
可他为了自保,根本不敢说出来。
因为,支持海禁的势力已然达到了顶峰!
可朱元章最初实行海禁,仅仅是因为张士诚、方国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