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巨变(2/3)
而后朱雄英一查才知道沈旺是沈万三之子,而沈万三早已被朱元璋发配充军,让他生出了些许同情之感。
沈万三这老头,朱雄英在后世可是耳熟能详,他迫于无奈造出的聚宝盆至今还被收藏在宫中。
朱雄英在得知沈旺就是沈万三之子后,专门找到沈旺提出了一个要求,若他能将路修到大明以南的车里司,也就是云南边境,濒临老挝的地带,便有办法让朱元璋赦免沈万三,并且保证不会故意针对沈家之人。
沈旺当然不信,全当朱雄英在开玩笑,直到朱雄英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将沈万三从边境接到南京城,沈旺才终于相信,直接答应下来。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修水泥路,就要海量水泥。
这点对于朱雄英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他当即保证可以无限量供应水泥,沈旺修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兴建水泥坊。
朱雄英与沈旺的合作从沈旺开始修建苏州城外的水泥路开始,被大量商贾得知,成了一桩美谈。
原因是,若沈旺修好路,这条贯穿华夏海岸线一半的路,就以沈字命名,就叫沈路!
此等光宗耀祖之事,果然如朱守仁之言,引得大量商贾效仿。
在这个人力充沛,卖力气的价格低廉无比的时代,修路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可修路带来的名声和面子却是无价之宝。
若有人走在一条水泥路上,骄傲的向同行者炫耀,这条路以他家族的姓氏为名,这是何等荣耀?
靠着物流驿站发家的新进豪绅和那些越来越富的老牌豪绅不约而同的做下决定,他们要修路,要修很多条路。
为此也引发了不少乱象。
直到朱守仁回京,敏锐的从中察觉到乱象,向朱雄英提出一条建议,修路引发的各种矛盾才终于得以解决。
朱守仁的建议很简单,那就是让朝廷派人去勘测路线,只修有必要修的路,同时将水泥厂开遍需要修路的地方。
随着这条建议,诞生出许多条条框框,修路之事步入正轨,却不料发现诡异之事。
原本朱元璋批给朱雄英五十万两银子,用以修建南京到天津卫的路,可事实上,这五十万两银子却越用越多。
随着水泥厂的大量兴建,有人看上了水泥的可塑性与坚固的特点,从水泥坊购买大量水泥用以修建房屋,修建堤坝。
对此,朱雄英一律放行,还降低了水泥的价格,现在一担水泥用新量称重,一担为六十斤,一斤不过三十文钱,也就是说一担水泥也才不过接近二两银子的价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