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在明朝有家亲戚(2/3)
屋都被同宗叔伯盘去。
丁家父子从小都没有进过学堂,现在与城里的普通平民已经别无二致。
刘成不禁在心中感叹,古代科举制度下,要想供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实在是一件非常辛苦而又充满风险的事情,一旦长时间无法高中,小康之家业都极有可能败落下来。
丁德告诉自己娘,说刘成要在自己家吃饭。
胡氏跟刘成聊了几句之后,便去收拾食材,准备做饭去了。
刘成一边喝着粗瓷碗里的陈茶沫子,一边打量着这个明代县城里的平民小院。
院落的面积很小,只有三间,正房,两间左右耳房,再加一个连着院门的门廊。
正房里除了一张桌子和几个长凳之外,可以说是别无他物。
左右两侧的卧房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床,只有两张用木板石头堆起来的“床”。
另外还有两张薄木箱子,里面放的应该是衣服之类的东西。
院子里的两间耳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柴房,堆满了乱七八糟的破旧物件。
院子空地上有一颗树,因为是春天只冒出新芽绿叶,刘成没有认出来是什么果树。
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竹篱笆围着两只咕咕叫的母鸡。
刘成很怀疑这两只瘦巴巴的母鸡到底能不能下蛋。
反正他在鸡栏里是没有看到蛋的踪影。
刘成知道丁德家在县城,已经算是比较殷实的平民之家。
丁德的父亲在木炭房上工,每月能挣到一两银子,再加上丁德每个月的一两多。
丁家每个月都能进账二两多银子,让全家人混个温饱是没有问题。
而且丁德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也都能在街上接到一些散碎活儿,稍稍补贴一下家用。
所有这些,都是丁德亲口告诉刘成的。
很明显,丁德虽然知道自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能糊口温饱,他已经觉得很是满足。
刘成刚才在买东西的时候,对于大明日照县的物价有了基本的了解。
一石糙米约一两白银,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斤。
按照丁德一家的收入,全家六口人,每天口粮就是二斤半。
听起来似乎不少,但是在扣除柴油盐穿用等其他开销之后,每人每天口粮远远达不到二斤半。
而且缺少油脂肉食之后,人的饭量会很大。
所以丁德一家真的也不过是温饱而已。
可想而知,其他稍差一点的家庭,怕要三天饿两顿,只能够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