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场(1/4)
大雪山(哈思山)脚下,一个木排刚刚捆扎到位。
大雪山,听名字就知道了,其气候与周边区域不太一样。
贺兰山与其非常相似。
其西麓有不少发源于山上的溪流、水泊,水草丰美,一直是邵大帅的亲信部落才能放牧的地方。
再远一点,就比较干旱了,草场质量逐渐下降,牧民们苦哈哈的,活不下去就抢劫,因此造就了河西党项恶劣的名声。
贺兰山东麓降水也不多,但有黄河流经,从北朝以来就不断开挖沟渠,修建陂池。邵树德入主之后,又经过十年的建设,已经是一片密布农田、牧场和果园的地方。
东西麓降水都不行,唯贺兰山降水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绿岛气候。。山上植被茂密,还有豹子之类的猛兽,邵树德居灵州时,经常在贺兰山打猎——不然虎皮交椅哪来的?
大雪山就是贺兰山的翻版,山顶常年积雪,附近区域的小气候较为湿润,森林密布,绵延甚广。其实在国朝,整个河陇的植被覆盖率都惊人地高, 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苍天巨木比比皆是。
以至于到了后世明朝,甘肃一带的森林提供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民间、官家、皇室用木需求。大片森林被持续不断地砍伐。到了清代, 情况继续, 青海的木材供应了山西、河南、河北绝大部分市场。
黄河水运的便利, 使得这些树木被砍伐下来后,只需粗粗处理一下, 便可捆扎成木排,顺流而下直抵北方数省,成本极低。
大雪山已被砍伐多年, 原因是邵树德不愿意让人破坏贺兰山、阴山的森林。但灵州作为统治中心,官私双方都有极大的木材消费需求,于是就只能砍会州大雪山的了。
虽说也补种新树,但总赶不上砍伐的速度。新栽种的树苗先不谈成活率, 光覆盖率也赶不上砍伐速度,更别说此时基本都未长成了。
但不管怎样,这些举措还是有用的, 至少延缓了森林消失的速度。数十年后, 新栽种的树苗长成,目前那难看的“斑秃”就会被遮掩不少。
王全带队押着一批物资抵达林场。
徭役,是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相比较而言, 素有勇名的王全所服的徭役, 算是比较轻松的了从会宁关大库押运一批生活物资抵达大雪山林场, 这难道不比挖河轻松?
“这都是上好杉木啊,笔直粗壮,若是国中将这买卖放开, 给我来做,来个县令都不换。”王全轻盈地从马背上跳下,扯着嗓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