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十分想去(1/3)
听到杨眉有问题,赵诚静静地看着她。
杨眉:“从表中来看,报名的不少企业都非常有实力,而且涵盖各行各业,除了电子产业,金融的信托的股权的都有。”
“他们的资产,明明都几十亿了,省里排名都很靠前,为什么看中咱公司区区100万元的股份?”
赵诚笑了笑。
1996年,对战略股东的了解,确实都还不深。
总投资1个亿的“华夏信普”,留出5即五百万元股份,用于战略合作。
合作方,只招五家单位,即每家100万元。
对于资产几十亿的大企业,确实如杯水车薪。
但他们看中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一般,像能入大企业法眼的,都是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占据制高点的中小型企业。
他们现在不起眼,将来却会凭借在这个领域的制高点,通杀整个产业。
21世纪后,这样的中小企业,又被称为独角兽。
马芸的阿里吧吧了解一下。
当时他去曰本寻求资金时,人家之所以试着先投了一千万,就是因为阿里有领域制高点。
在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它会不断裂变,然后会增资扩股。
那么现在投入的100万,它是股权,在扩股中占有优先股。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千千万,这就是裂变。
听说解释,杨眉腼腆地笑了:“这方面,跟赵总比,我是幼儿园水平了。”
……
“最艰难的时刻,就快过去了。”
入晚。
“华夏信普”研发室,赵诚打完最后一串代码,长长地伸了个懒腰,转头望着窗外坤山工业新区繁华的夜景,感觉有些舒畅。
设计方案初稿已经出来,再花十来天时间完善之后,就将和位于我国大岛的台机电联系流片事宜。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着。
从这里,可以远远地望见工业新区的地标性建筑——一幢26层的高楼。
这是坤山电子界龙头老大坤电集团的大楼。
赵诚想起了丁菲和林海,自己有两个熟人,在这家被坤山人引为骄傲的公司工作。
他突然想起,在学校商业街小酒馆碰到林海他们筹备组成员时,曾经邀请他加入过在坤山校友会的bb。
bb挂靠在学校网站的论坛上。
赵诚根据那天晚上林海给他的邀请信息,登陆官网,进入了聊天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