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乱世 第十章(5/7)
为帝国根基的科举制度,大帝将留不住文化人的心。”
“辅国公”历来和刘帝对着干,天子觉得他这番话十分刺耳。石培元能算多大人物,对方居然还想着争取文化人的心,他难道有夺取帝位的野心?
“唯一帝皇”回忆起郑文和多次讲解的治国方略。
在清流党眼里,卖官是一种不入流的手段,但是古代王朝面临财政困境就会采取这种权宜之策。天子也不怕得罪所谓的“科举士人”,帝国的科举跟古代大不相同。
古代科举主要考核忠君爱国的经史子集,这能在潜移默化里塑造一批忠君分子。一旦有人考中,他们就能享受免税特权和同年士子的照顾,经济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科举无疑是古代王朝的定海神针,潜在谋逆者被科举耗尽一生心力,他们会变成五谷不分的废物。如果有人一直考不上,这伙人会用自己的读书人身份来安慰自己,全力践行忠君爱国的理念。
江先主时代的科举实行包分配制度,大学生会被纳入帝国的体制内部。教育普及以后,帝国朝廷无力提供如此多的岗位,同质化的人才无法找到满足预期的工作,他们变成心怀怨望的潜在叛乱分子。东都几所大学的学生会历来是滋生宗教狂信徒和共和分子的温床,刘帝不在乎这伙人。
组织民团保境安民也不失为稳定大局的良策,富豪们多半是稳定力量。不过刘帝毕竟是治天下的帝王,这样做可能会产生新的藩镇,盛世的颜面还是要想办法维持,这条计策行不通。有些省份颁布了税收减免政策,大帝不得不收回成命。
此时刘帝的头脑有些眩晕,他不是刚登基的皇帝,没有理由帝位不稳。眼下战事一开,“仁治盛世”立即露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来面目,他的内阁大臣却一个个心怀鬼胎。
“定国公”卢献康一言不发,他对刘帝不抱希望,国公觉得刘善进是个自大昏聩,优柔寡断,色厉内荏,躺在往日丰功伟绩上酣然入睡的酒色昏君。
听够了外行的发言,谷大富拿出夹在腋下的一沓文件摆到刘帝面前的茶几上,他摊开一卷纸制全国地图,这上面用红黑两色圆珠笔做过很多标记。
刘帝亲信里略微有些军事才能的谷大富朝着众人比划说道:“程克的藩镇军队和‘振威侯’的叛军不在同一个级别上,私下里支持谢烨文的地方实力派非常多,我们要消灭他很不容易。帝**队要在中原战场形成优势,首先打垮较弱的藩镇军,荒江以北地区要设法保持守势,不让贼军继续进犯。天坑、归门两座城市必须加强防御,不然会在老百姓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