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盛世 第二十七章(上)(7/9)
,可是很多老百姓还是觉得江先主是一个万古圣君。”
“老刘的威望不如江先主,江康可是战功赫赫的共和军名将,光凭这种威望就能压服很多问题。面对分歧严重的几个派别,威望高的人就能居中协调,没有威信就只能押宝其中的某一派,老刘这个人没有实质性的功绩,他却还想着在中间制衡局势。”
“江康统治的根基在于垄断绝大多数的资源,这就能让民众没有办法脱离朝廷的机构而生存。共和军运动结束后,江先主的朝廷控制很多来自前朝富豪和勋贵的产业,江康把这些资产全部国有化,然后兴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单位。帝国的财政不需要征收直接税就能基本运行下去,民众没有税痛,自然不会热衷关心朝廷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代表权的诉求就不会出现。”
“老百姓必须要去国营商店里才能获得最基本的物资,他们也被编入各地的村社和城镇,江康送给他们一定福利,确保他们无论如何都是有产者。在民众的各个定居点,江先主开动宣传机器吹嘘自己的功业。朝廷垄断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先帝自然是无所不能的天神。懒惰的农民不会因为经营不善失去土地,他可以耕种先帝提供的公地并缴粮纳税,这等于是在帮平民实现兜底。”
“老百姓喜欢吃喝玩乐的各种自由,也喜欢讲话的自由,但是他们不喜欢自由竞争。多数人觉得自由竞争就能让有才能的人成就事业,可是世上的才智之士不会很多,这些人一旦陷入自由竞争的局面,他们多半会越来越窘迫贫穷。江先主时代每个地区的经济都很少接受市场调节,他使用一种制度来保护穷苦百姓,懒汉和傻子不至于过得太差。”
张献进并不认可洪时先的这套理论,他说道:“我觉得自由竞争没什么不好,江后主时代的帝国不是富裕起来了吗?”
“形势好,你自然这样看,但是如果人们的自信和乐观精神消失了,计划经济就会卷土重来。江先主的制度从理论上来讲非常成功,但是民众很容易失去积极性,所以那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就非常低。江后主渐渐废弃公田制度,允许市场进行自由贸易,民众可以更容易的做生意。帝国迅速变得富庶,但是许多民众陷入了相对贫困,他们在贫富差距拉大的过程里感到难过。”
“这两种体制各有优劣,前者的死穴在于僵化的体制最后会无法维持帝国的福利,导致国家内部的瓦解。后者的危机在于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天下动荡重新洗牌。老刘的宰相郑文和把先帝留下的国有资产给贱卖了,老刘对经济的控制力自然下降,老百姓也就在许多地方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