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贫困村(2/3)
扭头便往山上爬去。
虽然受了伤,但并没有影响他的行径速度,很快便回到先前那个一米高度左右的矮洞前了。
潘黑子的老式手电筒就扔在地上,别说,这种安装三节一号电池的老家伙还挺抗造的。
摔了之后光源丝毫无损,那一束橙黄色的光线正好往矮洞中照射而去。
张小权捡起电筒,弯腰钻进洞窟。
这是一条狭长的通道,横向直径大概有一米二左右,整体呈椭圆形,头上则全是钟乳石,一根根往下倒立着,如果没有电筒,恐怕会以为是蝙蝠。
墙壁上则是凹凸不平的,整体以石料为主,张小权来隆上村时就百度过这里。
资料里面也提到了猴儿峰,说这是个石山,并且里面还蕴含着大量的矿石元素,其中以锰矿石为主。
早些年隆上村隆下村跟隆西村周围除了石厂,以及紧靠鄂江流域的沙厂之外,还有许多锰矿石开采场。
村里只要是拥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在各个厂子里讨生活,不过前几年这种景象全变了。
随着上头政策的收紧,乡里关停了附近所有厂子。
其中涵盖石料、河沙、矿石以及木材,鄂河乡的经济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为什么会进行全方位关停?
其实这也是领导们历史阶段性的认识错误问题,乡村振兴致富一直都是个老生常谈的大难题。
为政一方,自然要搞活经济,并且是重要的政绩目标。
有本事的乡县便会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说重点培养高品质粮食,或者水果蔬菜,以此来实现群体致富的目的。
而有些则会进行人才输出,好比距离海江市不远的江中市。
那里有个清河县,前些年也是以开采碎石片石以及河沙跟木材为主要脱贫致富手段。
后来县政府全面叫停,然后由县里的大牛人搞起了红色旅游的特色度假村项目,以此带动周边经济。
除此之外,还向外输出了大批建筑行业的人才,也就是俗称的建筑农民工。
现如今清河县再也不是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度污染县了。
经济指标也从省里的倒数跃升为前几的存在,这种人才输出的模式也是现下最流行的,毕竟全国每年的高校考入率就这么多,大批中专生技校生也要吃饭生存嘛。
要么进行人才输出,要么就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这两条道全都有前人探过路,并且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经验作为参考。
虽然是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