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乐于接受(2/3)
林少瑾接过平板,一字一句地阅读着上面写着的方案。
关于改革的方向,其实也很简单,黄祎萱打算先从神话故事的角度切入。比如耶稣的身份,在过去的故事中,耶稣常常被塑造成一个救苦救难拯救世界的圣人形象。
黄祎萱的想法是,耶稣去神圣化,给耶稣赋予人性。
为什么耶稣要拯救世人?因为世人饱受阶级压迫。耶稣的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从罪当中解放出来。耶稣是解放者,不是救赎者。基督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而解放是拯救的另一种说法。
如此,耶稣便从救世主的形象,转变为了一个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斗士形象。
除此之外,黄祎萱还打算让“行道”重于“正统”,即有正确的行为实行真理比有正确的信仰赞同真理更为重要。
至此,伊斯兰、天主、新教这几个在华夏境内基数较大的外来宗教便迎来了一刀改革。
伊斯兰没话说,毕竟人家本来就认为耶稣是先知而不是上帝的儿子,新教和天主教也没话说,这次改革并不触动教义,所以耶稣在天主和新教内,仍旧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事迹也没有被否定,只不过耶稣的事迹有了新的解释。
至于“行道”重于“正统”,这个就更没话说了,开玩笑,华夏内部哪个宗教敢说自己是“正统”?早就被本土化的面目全非了,这条思想改革反倒是对他们有好处。
而对于佛、道,黄祎萱也打算采用类似的策略。对于佛教,同样是去神圣化,将佛描绘成参悟真理,拥有大智慧的人,而非“圣”。笼统的说,佛以后就是宗教学,佛教分科中的大哲学家。
道教就更简单了,本身道教就没有“神”的概念,只有“仙人”。人住在山里,就成为了“仙”。所以,对付道教依旧是去神圣化,并且对道教的各类神仙人物的原型以马列思想进行解释。
比如哪吒是反父权,孙悟空是反封建。
对道教产生的“仙人”去神圣化其实还算比较简单的。最主要还是古代人的想象力不够,“仙人”一般在古代有两种能力,一是法力无边,二是寿命长。
比如孙悟空,它的最直接武力体现就是可以抡的起一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神兵”,一个筋斗可以飞十万八千里。金箍棒换算为现代单位就是6.75吨,十万八千里是km。
而这对于22世纪的人来说,要做到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穿上机甲的战士可以轻易举起数吨重的物体,而人类目前向半人马座α星系发射的“南天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