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沙海的调整(7/8)
/>
真正的地广人稀。
且酒泉休耕试点只在疏勒河流域,而武威大部分耕地都在石羊河流域……
居民收入水平上,酒泉也高于武威,所以武威没有休耕的基础。
整个国内可能都没几个比酒泉更适合大面积休耕试点的城市。
童允正显然也明白这一点。
“青土湖这一带还有三十来万亩沙漠,沙海要一起拿去吗?”
郭阳依然摇头,“何不让农户或者其它中小企业来?”
“最大的几个风沙口都在沙海手上,这三十万亩都是难度较低的区域,来的企业多了,沙产业就做大了,就业岗位也就越多,休耕的可能性就越大。”
“领导也提了沙产业。”童允正说道。
这时,一个拿着话筒的记者走上前来,“郭总,还麻烦你补个采访。”
郭阳注意到了话筒上央视的字眼,笑道:“让陆汉斌陆总来吧,对沙产业这套,他比我熟。”
童允正诧异的眨了眨眼。
一旁的陆汉斌也楞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老板大多数时候不喜欢出境。
那记者说道:“也好。”
等记者带着陆汉斌走后,童允正才继续问道:“沙产业能撑起休耕吗?”
“没问题的。”郭阳说道:“只要照现在的进度发展,民勤很可能成为肉苁蓉最大原料基地。”
听到原料基地,童允正不自然的皱了皱眉,武威就是农产品原材料输出太多了,导致全市的农业产值远高于工业产值。
“那何不沙海一起建种植基地?”
“精力不够,沙产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郭阳沉吟道:“或者说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接下来沙海的重心会转向,一、挖掘下游产品市场潜能,往精深加工方向走,提高附加产值。”
“二、沙生植物培育,研发扩繁保育技术,人工生态系统建设规模和范式,配套机械等等方向,让科技为沙产业赋能。”
感觉说的有点抽象,郭阳举了个例子。
“比如,沙海和治沙所合作了一个科研课题: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下水补给机制研究。”
童允正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郭阳很怀疑他没听懂,因为郭阳看了这个课题后,也只记了个题目。
因为只听题目就会觉得很有用。
又聊了一会儿,陆汉斌的采访也结束,又换童允正去。
郭阳问陆汉斌,“怎么说的?”
陆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