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不知书(2/3)
良久,他想起了因着一篇文章而被贬谪,诬为叛贼的顾预,声音倏然低落了下去:“那便是,任人不察,全以门第取士,许多布衣之才却因没有门路引荐,又不肯向州郡长吏阿谀曲媚,散落乡野。两京对立,人才选举亦各有疏。朝京尽是世代公卿天下,西京则因滥用宦官更甚于温熹之年。俗谚皆呼:‘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他说罢,华虚却“呸”了一声:“真是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说的冠冕堂皇,却也跟那些自诩清流的士林一般,不过是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觉得皇帝给你分的羹不均罢了!你到底是什么来路,要真是乡间不得志的读书人,也起码晓得人间疾苦。”
荀镜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你——”
他的脸色带着一点羞愤,又有一种被人捅破窗户纸,扯下遮羞布的耻感,叫周围的人极感快意。
有人叫喊道:“这种高高在上的人,怎么懂得我等赤膊终身,草绳勒肚来捱饿我看他连麦子和粟子都认不清吧。”
又是一派哄堂大笑。
永清原先只是屏息凝神,生怕荀镜说了不对的话,如今却听到他们这般嘲笑荀镜,感觉如坐针毡。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他们说得,竟是对的。
荀镜被人扯下脸皮,羞恼道:“我荀氏虽然九世为颍川望姓,世代皆出宰执良将,但从未恃强凌弱,反而年年为田庄之中佃农减租,每到灾荒之年皆自发赈济灾民——”
“颍川荀”华虚挑了一下眉,“确实。本道也是颍川人,相较而言,你们家也算是勉强有良心了。”
荀镜脸色稍稍和缓。
不料华虚又问他:“可我问你,若不是你们家年年促着乡人,帮着朝廷宣谕教化,每当有百姓有些牢骚不满之时,你们家便拿出一套仁孝忠义的说辞,劝告乡人识得大体。他们若不是又看你们平时高风亮节,想到所受小恩小惠,尽数接纳了那些苛捐杂税,又怎会最后落得无力偿债,连徭役和基本的田赋都负担不起,最终只能向荀氏纳投名状,成了你们家隐匿庇护的佃客”
荀镜一怔。
向来荀太守对子孙的庭训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皓首穷经为标榜,这些田间杂务,他从不曾关心,似也从未想过荀家日渐扩大的田亩与僮仆是从何而来的。
华虚盯着逐渐举棋不定的荀镜:“荀小郎君,我与你也算是同乡,此番倒是想真心实意地问一句,荀家做出这副怜贫惜弱的模样,只知开仓赈米,救一时的肚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