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固若金汤的盘龙峒(2/4)
都庞岭近千年依然保持“刀砍不动,水泼不进”的海外小朝廷的存在。
大家来到了下峒,下峒是全峒最平整的所在,近一半的峒民都居住在此地,也是通往盘龙峒的必经之路,全峒的防御大部分都分布在下峒。
盘龙峒的北门朝正北开,城门洞约三丈宽、两丈五高,城门采用千斤闸上下垂吊式,约八寸厚,为石灰岩中特别坚硬的铁青钢木制作而成,表面镶嵌着铁块和铜铆,上涂一层厚厚的桐油,从磨损的程度来看,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城门西边的一间石屋是城门升降的控制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绞盘,上方坠着一个千斤坠,是升降落城门的平衡铁球。用力摇动绞盘,城门就顺着凹槽升降。
城门上是一座高三丈、汉殿二层山顶城楼,屋顶上造型、装饰与聚龙阁都几乎相似,正面用汉字和女书各刻着三个大字“盘龙峒”,十分雄伟。城墙向东与一座山峰连接,山峰约五丈来高向东南方延伸,形成一道天然的城墙。西边的城墙要比东边的长很多,约二百五十步上下,随着起伏的岩石而建,犹如蜿蜒的巨蟒与西边的山脉相连。城墙一丈五宽,容纳几千人也不会觉得拥挤,上有垛口,垛口比较宽,上面架设二十支大型弩箭。垛口上凸的地方均镶嵌着一个近六尺高的獒龙头,獒龙目光冷峻,张着大嘴,甚是恐怖!整个城墙上连绵三百多步矗立着一百六十尊獒龙头,从远望去,给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概。
登上城楼,映入眼帘的就是前两天上山看见的那幅呈扇形斜坡的“山水画”。右下角,一轮红日照在盘红门上,金光灿灿的,显得无比巍峨。从上往下看,斜坡就不像是一把折扇,倒像是一把巨大的“车**斧”恶狠狠地斩下烛龙山脚。那些高低不平裸露的石灰岩和蜿蜒呈之字形的道路,犹如刻在“大斧”的花纹,更显得“大斧”的那种不可侵犯的霸气,哪怕千军万马也休想靠近城墙半步!
连接城外的道路约两丈来宽,一半是青石台阶一半是碎石路,可区分人、动物和木车行走的功能。
前两天上山,由于天色已晚,无法看清城墙及山谷的全貌。光天化日之下,站在城楼上纵览大地,有一种群山在我脚下的豪气!
黄天公双手叉腰,扫视群山向大家介绍:“大家站在此处乃是我盘龙峒的北大门,叫北龙门,是全峒最大的一个门,也是通往山下的必经之路。”他指着眼前的斜坡:“这道山坡名为‘盘龙坡’,像一把巨大的‘斧头’把守北大门!”黄天公他环视斜坡:“这把‘大斧’约方圆近二十多里,是盘龙峒的最后一道屏障。”他指指烛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