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对一个民族来说的头等大事(3/5)
约好在函谷关见面,目的性方面只能说很强,才有了智瑶的那个猜测。
从原本历史来看,老子的一些所作所为还真是有点弥补周王室的意思。
在这个历史版本,智瑶跟老子的接触不少,交流时能看出老子真的对典藏室的书籍被王子朝席卷而耿耿于怀。
至于说老子怎么觉得奉送周王室《德经》和《道经》就能弥补?大概是这两本书里面充满了微言大义吧。
那个是真的!
《德经》与《道经》的篇幅不多,含括的内容却是极多,从管理学、经济学到用兵看法都有。
后世的《道德经》版本?那是经过了剔除和修改,属于再次创作的范围。
智瑶有拿《法经》跟老子交流过。
老子看完并没有讲太多的意见,他却是当众表达了认可。
以老子现在的社会地位,表达对《法经》的认可,其余人或许不觉得有什么,等到后世就一样了。
某一段时间,孔子的门徒一直拿曾经向老子求学……或者说交流学问显摆,原因当然是孔子的儒学不被主流认可,需要拿老子来抬高孔子的身份。
什么时间段让孔子门徒特别强调曾经向老子求学?其实就在西汉时期,当时黄老学说才是西汉朝廷认可的“国教”啊!
后来,孔子的门徒开始玩“碰瓷”了,越玩越过分也就遭到了反噬。
有那么一次,孔子的一个门徒惹怒了窦太后,讲的就是孔子的学问比老子高深多了,直接被窦太后派人丢进猪圈,差点被猪给吃了。
宰予小声对冉有说道“老子西出,中原无仁者也。”
冉有无声点头。
中原?当下算是中原的国家不少,公认的贤人也有,仁者还真就没有了。
出名的贤人有哪些?
孙武和司马穰苴绝对算,他们的建树则是大多在军事上。
公输班也是贤人,名声方面一点不输给孙武或司马穰苴。
那是什么情况?主要是公输班在制作工具上很擅长,军事器械就不提了,制造出来的工具有助于农业生产才是关键。
能增加粮食产粮还不重要吗?在很多人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门徒不拿公输班当仁者看待,主要是公输班在制作军事器械上的造诣很高,觉得公输班不够“纯粹”吧?
智瑶没有在“黄父”多待,并且没有跟冉有、宰予等一些孔子门徒过多接触。
并不是智瑶干过河拆桥的事,纯粹是孔子的门徒在原国这边目前的身份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