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章 和鲁藩谈合作(4/5)
年时代,都没离开过鲁地。四五年前,借着给万历帝贺寿的名义,他才跟着伯父去过一趟京师。
也就是那一回,他在京城看到,百万人口,烧的是一种与木炭柴禾截然不同的东西。
此番从郑海珠口中,得知自家的柴炭山下,竟然就埋着这种贵族或许看不上、但在平民日用和军事冶炼中商机无限的燃料,自然从惊到喜。
「郑姑娘,你说辽东也和京师西山一样,早有煤矿」
「是的小殿下,」郑海珠很肯定地答道,「我毛伯父说了,他戍守的辽阳往东,一个叫东宁卫的周边,都是小煤窑。那边一年霜冻很长,田亩产出只有辽南的十之一二,当地人靠挖煤、运煤,才能换来粮食。」
郑海珠说的东宁卫,就是后世的辽宁本溪。明末时,辽东虽然农业跟不上,但本溪的煤、铁岭的铁,都已开始有序采挖。天启时毛文龙的部将、在毛文龙被杀后被迫投清的耿仲明,便是矿工出身。
朱以派脑子极活络,也明白若真的在鲁藩大面积开矿采煤,本地农民、过境流民,都不可转为矿工。
从辽东海运来矿工,确实是最稳妥的。
郑海珠给朱以派心里的火堆继续添柴:「小殿下,那些辽民,很多已不是军户,随着人丁增长,在那地界,要么饿死,要么被东边的建奴掳去做奴隶。来山东做矿工挣银钱,他们定然愿意的。他们虽是外乡人,但若到了一定的数量,又是吃殿下和小殿下赏的饭,忠于鲁府,也可以作为对闻香教的震慑,和鲁藩的守军一道,护得兖州安危。」
朱以派越听越觉得好。
至于要迁徙辽民来兖州挖煤,他估摸着,在朝中的阻力不大。
郑海珠关于时局的分析,尤其对于辽东壮丁被新鲜出炉的女真叛军掳去的担忧,给了他启发。
朱以派连上奏时的措辞都想好了。
要向朝廷说明白一点,他想从辽东弄到鲁藩来的,是无地可种、也无法安全挖矿的民户,让他们在兖州释放劳动力,再用兖州地底下的煤,换成白银,进献一部分,给朝廷做军饷,调动、移镇各地战兵,应对建奴的军事行动。
郑海珠听了他的行文思路,直率地提醒道:「小殿下这番话,好比是直接向朝廷许诺,愿意缴纳竹木抽分税了。各地藩国都有自己物产,他们看到鲁藩此举,会不会群起而攻之」
朱以派明白郑海珠的意思,他侧头看了看自己的妻子郭氏,澹澹抿嘴,向郑海珠道:「郑姑娘,我与夫人,都觉得你是个良商,试问,你今后做买卖时,会因为怕女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