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白渠(2/3)
优先生,是想着能不能疏通白渠,以此灌溉关中土地,提高关中的粮食产量。”
“白渠?”李儒是关中冯翊人,对于白渠自然不陌生。
提到关中的水利工程,所有人都会想到郑国渠,但实际上还有使用时间更久的白渠。
早期的郑国渠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改善土质,提高产量。然而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致田高于渠,渠高于泾河,势必破坏了灌溉系统。
早在汉武帝太史二年,郑国渠就已经不再适合灌溉了,当时的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再修一条水渠,改善关中的灌溉系统。
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大致走向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圭注入渭河,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河。由于是白公建议修建,因人而名,故称白渠。
白渠的建成,使关中渭北一带的大片土地,改善了土肥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住了关中的粮仓地位。
白渠的灌溉面积虽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比较大,远比郑国渠合理,因而不像郑国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在历史上白渠长期发挥作用。
可惜自从东汉定都洛阳以来,因为远离中枢,白渠自然也就被废置了。
甚至要不是董璜提起,李儒都快忘记了。修整白渠的好处李儒自然是知道的,但现在百万百姓的生计都还没解决呢,他哪儿来的人力去修水利工程啊?
“元伯,这修整疏通白渠的好处我自然是知道的,但现在实在是抽不出人手啊!要不你带着军队去?”
董璜立刻摆手拒绝了李儒的提议,开什么玩笑,把军队带去干活?历史上只要是这么搞得,军队战斗力都下降了。
而且军队还要驻守长安呢,再说了三万多人跟白渠需要的人力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根本没用。
“文优先生你放心,我这里已经有一个想法了,也许还能同时解决百姓的安置问题,你先听一听如何?”
李儒点了点头,没有拒绝,他也很想知道董璜能说出什么办法。
“你觉得以工代赈如何?”
“以工代赈?是《晏子春秋》中记载的,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
董璜点了点头,对于这些博闻强识的家伙只有佩服,“没错,文优觉得如何?”
虽然这些百姓并不是需要赈济的灾民,而是要妥善安置的移民,但其实本质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