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运河不太通(2/3)
里的河道贯通。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虽然变来变去,但总归是起名字的爱好问题,总体上来说,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局、走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加上唐宋皇帝都懒,觉得大运河能用就行,偶尔拨点款,疏浚、维护下就够了。
但在北宋晚期,随着宋金之间的对峙,战乱不断,都没钱打仗交保护费了,哪里还有钱去修河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河道维护已然难以为继,巷道不断淤积,航运出现了中断。再加上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会冲断,一些河道更是堵塞无法使用。
到了元代,这些蒙古人选择大都(北京)为首都,他们虽然是游牧民族,可毕竟来到了中原,总不能将所有地都种上草,天天牵着羊去放牧吧
再说了,总吃羊肉也不是个办法,米饭多好吃,把南方的大米运过来,供应朝廷。
可运着运着,元政府发现不对劲了,总这样运,累死人也跟不上吃的,必须重开河运。
于是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29年),元政府开凿了会通河,北接卫河,南接泗水与黄河。
元政府的开凿运河,彻底改变了原来大运河“y”字型的走势,大运河自此之后,不再经过洛阳,河南与安徽北部河段被废,大运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势,南北航程缩短了一千多里。
按理说,到了明代朱允炆时期,这条水路应该还是畅通的,可现实情况是真的不通畅。
根子还是出在元朝,修个河道,也不找点有水平的水利专家,随便指派个人便算了事了。
就以会通河中的济州河来论,其以汶河、泗水河为水源,将两河水源引至任城,然后在任城这里,进行南北分流。
可是任城这个地,它并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任城北面的南旺。
就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任城分水时,总是南面河道水流多,北面河流水流少,所以北段河道又浅又堵,走走小木筏,抓条鱼,洗个澡什么的还可以,想要走大船,那是不可能的。
总不能大船到了这地,将粮食丢岸边,又转陆路运输吧
来回折腾,也不是个事。
朱允炆可以不在乎朱桂的煤能不能运到南京,却很在乎南京的粮食能不能运到北平。
派遣朱桂去山东挖煤,顺带调查下河道状况也是好的。
诚如马恩慧所言,修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需要一步步来,至少今年是不能考虑如此大动作了。
这一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