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以人为本(3/4)
由得沉思了起来。
搬迁,自古以来就是很常见的一项政策,有因为搬迁地人口比较稠密,其他地方地广人稀需要搬迁人口过去的,有需要营建都城,需要人口充实的。
也有破一国一城,为了移风易俗融合该人口的,总之搬迁的理由千奇百怪。
但无一例外,均是由朝廷决策决定的,自上而下贯彻落实。
从来没有说.会考虑当地百姓的想法,特别说是这种明眼看着利国利民,对双方都有利的搬迁之事。
从如今朝廷的角度而言,敢反抗的自然是刁民。
不过从民间的角度来看,这种给选择的余地,反而是更难能可贵的。
胡惟庸等人心中大概估算了一下,贫困山区,一般大的上百户,小的可能就二十来户,修建基础设施,人力物力投入是很多的。
以如今的角度来看的话,肯定是直接搬迁要省事很多。
和兴茶食店。
苏先生等人也沉默了,其实以他的角度来看,搬不搬迁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朝廷明明可以不理会这部分地区人口的,但还是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去谋划这事。
而且执行过程中,还是选择了一种温和很多的方式。
朝廷,是把人当人看的。
这一点才是普通老百姓对那个时代向往的根源所在,那个时代虽然说“世风日下”、“荒唐”和“粗俗”许多。
但除了这些老夫子们痛心的地方之外,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自由自在,像女娃子可以上学,妇女可以出去工作,半夜可以出去逛街吃夜宵,逛电玩城等。
以及,尊重。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永远不过时,把封闭在大山里的百姓,连接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来,而不是继续固步自封,守着一亩三分地“闭关锁村”。】
【当农户发现一年种田的钱远远不如去城里打工一季赚的钱,“出去”和“留下”哪个好?】
【大家都是用脚投票的,加上村民之间的“攀比”,很快就能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也使他们早日改变家庭贫困的状态,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乡村教育更要抓牢,有了路就可以把村里的孩子们送出去,把未来的希望播撒出去。】
【当贵州成为“桥梁博物馆”,一座又一座的大桥在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之间完成修建;无论多偏远的山区,中国邮政邮递员牵着毛驴翻过大山都会把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