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55章 那些事儿(1/5)
关掉烟花间,遣散姑娘们和下人等等,花掉了阿桂开店所赚利润的三分之一。攥着手里的一大笔钱,选一个黄道吉日,阿桂老板带着结拜妹妹,一起离开了登场。
这个大名叫林桂生的苏洲枫桥女子,
初闯上海滩,大获成功,前面,又是什么在等着她呢?
浦江边与登场遥遥对望一角,正好成为一个大弧线的一个小渔村,地势得天独厚。浦江自西向东蜿蜒而来,流经上海滩市区,将上海滩分成浦西和浦东。
浦江,
是上海滩的重要水道。
在今天的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中间,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江水在流经这个小渔村时,
因地势平坦,变得缓和宽敞。
因此,不知从何时开始,便陆续有行人来到这儿,搭小渔船过江。彼时,水天一线,水流温柔,二岸风光无限,既过江,又赏景,行人心情舒畅,不觉己到对岸,是为悠哉快哉。
于是乎,
小渔村逐渐成为了上海滩有名的渡江地。
人们又以当年小渔村只有十六户渔家为由,取其韵名为“十六里铺”。当然,这只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说法。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
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
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里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
而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
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
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
本来原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
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
鸦片战争前,十六铺以南已建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1846年,江滩出现了为驳船、洋帆船转卸货物的木质结构浮码头。
1866年,
又造出木质结构固定码头。
至20世纪初的1900年,供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固定码头成功建设。十六里铺客运码头的鼎盛时代”每天4万多人次,每年670多万人次……买票要排队……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