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花荣应约(1/4)
听他半文言半口语的一番说教,花荣更觉得王伦的境界之高世所罕见。
而两位女孩对王伦的好奇更异平常。她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名声远播的山水郎和这位日进万钱的大商人联系在一起,虽说大宋并不歧视生意人。
只能说,能者恒能!
“听兄长之言,花荣对那位雷锋的景仰如斗重山齐!此人教化之功,当得与圣人无二!”
作为武人,他对孔子的尊重程度绝对远逊于文人。他只认为,真能默默一辈子做好事并且把王伦都感动并有样学样,其功德无量。无法形容,只能拿孔圣人来比喻。
这是朴素的心理。
若是一堆文人在此,只怕要炮轰他。孔子是何等样人,谁敢和他老人家并驾齐驱?
只除了王伦知道,在后世,远离物欲的人们对雷锋的尊崇----不管是流于形式还是内心真的景仰----远超过那位圣人,毕竟后者已经被打倒在尘埃再也无法恢复原有的神气。
“先不谈他了,愚兄只有一个小见识,对他的尊崇,还是要放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内省。我王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敢有兼济天下的雄心,但是可以对我的兄弟们敞开心扉。四海之内皆兄弟,愚兄之所以把我们的商社取名为‘聚义’,便是存着这个小心思。”&nbp;&nbp;
把话题轻轻绕回来,免得再在那个缥缈的人身上胡扯,也是给花荣一个邀请愿不愿意加入我们啊?
现在的王伦四兄弟差着一个有本事的,尤其是安仁村的工坊建成后更是需要一个能镇住场子的人。花荣人在国子监,可能平时并不需要他到场做什么,但是只要他出现在商社的名单里,对整个组织都是一种心理的保障。
否则他们也不敢大干呐!
花荣对王伦的赢利能力深表惊诧,但也仅限于此。和王伦不熟,并且文武殊途,他不明白王伦想表达什么。
嗯,王伦是想多了。他很想送些钱给花荣,但是考虑到有能力的人都会有自尊心,怕落得个柴进收留武松反为恶的下场,又不好贸然出手,所以只能在兄弟义气上下手。
见他不理解,只能讲明了“花贤弟,愚兄现在的这个商社正在城南的安仁村扩建工坊,难免会有一些宵小之辈生事。愚兄想着,将来会招一些民壮看家护院,届时请贤弟帮我训导一番。至于茶马之资,无需多虑。”
庄客其实就是佃户。宋朝商业发达,所以农民一般并不束缚于土地上,从官到民对于土地流转的事很随便。很多有富余土地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