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待价而沽(2/3)
磨平了。
然后幸亏出来个精通音律的名家周邦彦,这才让青楼之上的乐曲更胜前朝。唯一不足之处,是他专一为矾楼李师师而作。好乐曲都是先由矾楼唱响,然后再向东京其它青楼辐射,无形中便少了些新鲜感。
这也是矾楼生意冠盖全东京的原因所在。原唱的作用很大,以至于有些性急的客人宁愿多花钱去听个首映,也不愿意听翻唱,哪怕翻唱得再成功。
这也是正理,后世还有知识产权保护呢,否则谁还愿意创作?
孙三四的资源比阎婆惜强些,但是和矾楼的不能比,毕竟那边有大词家现场坐镇,精彩迭出。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好几届金明湖诗赛后的“评花榜”上,李师师总能独占鳌头。
大宗师在么,诸神只能退而求其次,对第三名争得你死我活。
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千年老二,香榭楼。一直名家辈出,但始终盖不过周邦彦的光芒。
眼看明年春的日子将近,各青楼为争夺名家都是下了功夫的。像苏过、贺铸,就是丽香院委托同文馆请来助阵的,花大代价就是为了在明年春的比赛中跻入第一梯队。
本来有戏的,可是苏过突然退出,接着贺铸也变卦了。联想到苏过和梁师成过往从密、其人又住在梁府享受二老板待遇的事实,八成是香榭楼也有想法了。
众所周知,香榭楼是梁师成的产业。
这样一来,相当于把丽香院闪了一次。面对矾楼和香榭楼这两个老牌青楼分别有当世三位名家助阵,丽香院别说想往前走一大步了,能不能保住目前的局面都未可知。
实在是押宝押太大了。
眼看得出头无望,周邦彦、贺铸、苏过都是当世之豪,无人可以擢其锋芒,于是有些人开始想到了王伦。
四首诗词一出,风头一时无两。当然不乏有人说他的诗词来路不正,是有枪手做好了来邀名的;或者见他并不敢以此投奔到朝中某位大佬手下----前段时间听说三皇子的招揽都没有应允,便又怀疑他江郎才尽。
但不管怎么说,那四首诗词确实让他有了相当的名气。
中秋,历来是文人才思泉涌之日,常有佳作传世。作为国子监外舍的学生、标准的文人,王伦在这一天肯定不能免俗。
孙三四不相信他是浪得虚名,就凭那四首让文坛为之一震的水准可知他绝对是一块璞玉,便借着还衣服的名头率先来找他,企望能在中秋之时再获墨宝。
《绮怀》是从阎婆惜那先传出来的,被她占了头筹;《菩萨蛮》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