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难题 现在是冬天。(6/8)
住其他的所有的事,却扛不住“逼死学生”的罪过,他是骄傲的、对学生有感情的。
岳桓道“我们,绝不想你做这样的事。我见不得这样的事,他也见不得。你,与二郎的父亲,是不一样的。以往有些事,可谓和光同尘,如今,不要脏了手。”
祝缨道“您不太了解我”
岳桓道“你老老实实地走正途莫要自我感动才好”
祝缨笑道“你这是怎么了又想到哪里去了我会把另两个学生的事告知京兆、大理的,往好处想,如果真的有人背后弄鬼呢言语可杀人呐”
岳桓认真地警告“莫要弄鬼刘叔父离京前对我说,要是你弄险,就让我告诉你老实点。”
祝缨张了张口。
岳桓打了个喷嚏“回家吧。”
祝缨第二天早朝后便叫来了赵振,赵振是大理寺的人,让他设法提醒裴谈。京兆府姚臻那里,则是让京兆府里的差役们禀报姚臻。她则让祝晴天去查访那两个学生。
三管齐下,数日之后的反馈竟是另两个学生也是仕途无望的。
三人家世都不甚好,一旦路子不对、不得师长喜爱,出仕就很困难了。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全家的希望都在他们的身上,一旦不能成功出仕,养家糊口都很是困难。虽然官员的清苦与百姓的贫苦不是一个苦,但是对比周围,他们就算是很苦了。
他们三个在学校外面也有几个朋友,顺藤摸瓜,也都是一派的想法,“这辈子做不了官”对他们的打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人无法想象的。
学问不得认可,与杨静观点不合。仕途又无望,家庭会陷入困顿。两相叠加,一时想不开。
结论就是“小孩子觉得前途无望,自杀了”。
朝上又开始争论起杨静的责任来,岳桓就认为,这事儿不能怪杨静。国子监不选你,可也没拦着你走别的路子。抛弃父母是不孝,陷师长于非议是不义,反正,这学生自己就有问题。二十来岁,就想着当官,不想着好好学习,心思也不太正。
很多人与他是差不多的想法。
做官呗,多大点儿事儿。
另一方则以霍昱为首,认为杨静难辞其咎。国家把精选来的人才放到你的手里教导,你给整死了。还说是名师呢
“名师”二字一出,岳桓的眉头狠狠一跳
就是这个
一般的官员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晦气”,但杨静是过不去这个坎儿的。他在家乡开课授徒几十年,即使做了官,看“老师”这个身份比“官员”这个身份更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