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 杨静 “那也要尽力的。”(1/6)
杨静三十来岁的模样, 连胡须都是清秀的。
很好看。
岳桓请祝缨,找这么个陪客,是显得出对祝缨的重视的。只可惜祝缨打小就一肚子鬼主意,与这二人一打照面就觉得他们有什么事。
当下, 她不动声色地与杨静见礼, 口称“祭酒”, 祭酒是个什么身份她懂, 杨静是个什么人,她就真不知道了。于是维持着一贯的礼貌。
岳桓没有预料到祝缨会不知道杨静, 他还很热情地说“本该早些为你们引见的, 只恨假太少捱到今日, 未免仓促。”
祝缨笑道“您这样讲就不够潇洒了。”
岳桓道“潇洒是神仙的事儿,三郎莫怪便好,请。”
岳桓的酒席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没给祝缨上酒,这引得杨静稍稍好奇地看了祝缨一眼。
岳桓却乐呵呵的, 给二人再仔细地介绍一回。两人叙了齿,祝缨才发现杨静比自己还大上两岁。祝缨大大方方地称其为“杨兄。”
岳桓比杨静年纪还要大一点, 有点以前辈自居的意思, 对杨静道“你先前都在著书讲学,对京城不甚熟悉,既到京城, 第一个要识得的就是三郎啦”
祝缨谦虚了一下, 也算弄明白杨静的来历了。难怪之前自己不知道, 人家跟自己就没有什么交集,她是混官场的,人家是研习学问的。祝缨认得的做学问的人, 也就是一个王云鹤人,再加一个朱家村学堂的老学究。
然后就没了。
连刘松年,与她也没探讨过什么“学问”“诗词”。
岳桓又对祝缨说“祭酒还兼着为东宫讲经,如今东宫,啧不说了,吃酒。”
祝缨咂摸着这个味儿,准备抽空再细问岳桓一些事,眼下也跟着应酬。岳桓是国子监的前辈,既与杨静相识,自有他来指点正事。祝缨只关心一下杨静住在哪里、是否方便,以及为梧州的学子说两句好话“是梧州的底子差,不是他们的资质差。”
杨静微笑了一下,道“我在书院便听闻祝公上表,以地域配额收录学生,心中很是钦佩。偏远之乡也当沐王化,种种前因,又使边陲子弟不得进学,这是错的。”
祝缨道“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近来我也没做什么,好些事都没功夫去做。”
杨静却是很欣赏祝缨做事,道“您在哪里都有建树,令人叹服。”
祝缨举起袖子挡了一下脸,道“夸得我太过啦。”
杨静没有这样比较夸张的表现,依旧口气正常地说“都是实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