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后知后觉(2/3)
来。朱玉平又不怎么关心政事,对于万俟卨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谁知此时万俟卨也跟着站了出来:“启奏官家,臣以为康王爷所言极是,臣附议。”
万俟卨和秦桧其实是一丘之貉,朱玉平只恼恨秦桧,殊不知万俟卨更是罪该万死。这个人,极善于钻营。
南宋绍兴十一年7月,万俟卨上奏诬劾岳飞,要求罢去其枢密副使之职,但作用不大。次月,万俟卨又连上四章,极论岳飞之“罪”,主张对岳飞进行严厉惩处。
万俟卨秉承宋高宗和秦桧之意打击主战派,主治岳飞之狱,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
此时的万俟卨竟然和赵构勾结在了一起,二人一唱一和起来。
好在朝中的大多数官员,依旧持有观望的态度。傻子也都看得出来,皇帝是铁了心要重用万修齐。这个时候,你想出来弹劾必然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果然,皇帝赵桓摆摆手:“此事不容再议,万修齐的事,朕想的很清楚。”
这一次朝会,皇帝赵桓是以一人之力,勉力任命了万修齐。也是这一次,赵桓的性格多少才有些蜕变。
原来,自己坚持己见的情况下,百官们也是会妥协的。
其实,赵桓一开始想任命万修齐的时候,也是心存顾虑。他怕的,就是百官们的集体反对。所以,才弄了今日朝会。
没想到事情比自己想象中的顺利,除了康王赵构和万俟卨,竟然百官们都选择了沉默。这也就意味着,万修齐这个宰相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任命很快下来了,一个皇恩县的知县,摇身一变去了政事堂。原本政事堂里只有李邦彦和白时中主持的政务,改由了万修齐也参与其中。
政事堂起源于唐朝,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后改称“中书门下”。在明清时期,政事堂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其职能也越来越复杂,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大宋朝,政事堂的职能更为的重要了。
要知道,皇帝赵桓任命万修齐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普及这些新型农作物。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执行起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别的不说,红薯早就在明中后期就引入了我国。直到满清时期,才慢慢普及开来。
明朝嘉靖十年红薯传入中国。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可能是葡萄牙人传到中国的。
在《明史》中,有正德十三年佛郎机(明朝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统称)遣使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